首页 > 活动 > 教育园地 > 详情

教育活动【民俗︱云课堂】相约七夕·牵手河博——知识链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


关于七夕的诗文不胜枚举,七夕可谓是我国最浪漫、最诗意的传统节日了。一提到“七夕”,大家总会想到“情人节”,其实,“七夕”不仅仅是“中国情人节”,它是个很有内涵的传统节日,有乞巧节、女儿节、香日、兰夜、七姐诞等好多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着传统文化的烙印,还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后来又演变出了许多与牛郎织女有关的传说。

南朝梁殷芸《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大意是:天帝的女儿织女居住在天河的东边,她一直在织布机旁边辛勤劳作,织出柔软华丽绚烂的作品,都没有闲暇打扮自己。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

也许您会觉得天帝过于苛刻,不就是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吗,怎么能有这么重的处罚呢?其实,这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写照。我国三千多年的农业社会,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也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以及夫家择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四个方面来衡量,其中的“工”即为女红。女子从小要学习描花刺绣、纺织染布、裁衣缝纫等活计,江南一带尤为重视女红。

织女在天河之东织云锦天衣,凡间的女子也在忙着纺纱织布。将一部分线缠绕在织布机的木架子上,拉平、绷紧,成为经线;另一些卷绕在梭子上,作为纬线。然后通过一些脚踏、手提装置就可以投梭织布了。


图片1.jpg

河北博物院教育人员用简易织布机织出的作品


为了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人们还在已经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绣出各种图案。刺绣在中国历史悠久,古时候是闺阁女子必备的功课。


图片2.png

河北博物院教育人员的刺绣半成品


若想要织出的布料纹理致密、绣出的花纹美观漂亮,还是很有技术难度的,极为考验手艺和耐心,于是女子们在七夕乞求智巧,加之朝代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演变出了许多七夕的习俗。最有名的应该是穿针乞巧了,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七孔针,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图片3.jpg

河北博物院2018年七夕活动照片,参与者体验穿针乞巧


还有个习俗是投针验巧,很有讲究,源于穿针,却又不同于穿针。按照传统,需要提前一天取“鸳鸯水”倒在容器里,经过一天一夜,水面生成薄膜状物质。验巧者将绣花针轻轻放在水面,观察针在盆底的倒影,如果影子像锋利的剪刀、活泼的鸟兽、飘逸的流云或盛开的花朵,就是“得巧”了。


图片4.jpg

河北博物院2018年七夕活动照片教育人员演示投针验巧 


图片5.jpg

河北博物院2019年七夕活动照片 参与者在投针验巧


“拜织女”是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还有鲜花、香炉。少妇、少女于案前焚香礼拜,乞求智慧和精巧的女红技艺。

我国各地关于七夕的节俗实在是太多了,除了上文提到的之外,还有种生求子、结扎巧姑、供奉磨喝乐、晒书晒衣等诸多习俗,这些也寄托了劳动人民对智慧巧思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洋节不同,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河北博物院致力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止是七夕,每一个传统节日,河北博物院都愿陪您一起度过。



上一篇:教育活动铭记百年征程 共度红色暑期
下一篇:教育活动溯源东周货币 感悟历史文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