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馆新闻 > 详情

喜报 | 跨越千年对话,解码中国精神——河北博物院“文物冀忆·中国精神”项目荣获省社科普及短视频推荐活动一等奖

近日,“2024年度河北省优秀社科普及短视频推荐活动”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河北博物院原创社教项目“文物冀忆·中国精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的表达形式与鲜明的时代价值,从全省600余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河北博物院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诠释。

图片

以文物为媒,让历史精神照进现实

作为河北省社科普及工作的特色品牌活动,本次评选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省社科联)联合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旨在挖掘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广度的社科普及精品。我院原创社教精品项目“文物冀忆·中国精神”,以独特的创意视角,架起了一座贯通古今的精神桥梁。项目精选河北博物院馆藏12件文物,突破传统文物讲解的单一模式,将器物背后的历史基因与新时代中国精神深度融合,让沉睡千年的文物“开口说话”,讲述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活化文物密码,解码民族精神图谱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把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而“文物冀忆·中国精神”项目的匠心之处,正在于将青铜器的铭文、玉器的工艺、瓷器的纹饰等等,尽皆转化为可感知、易解读的“精神密码”: 

商代铁刃铜钺,见证了中华文明早期冶铁技术的突破,诠释“守正创新”的永恒追求; 

错金铜博山炉,以升腾的香雾与层叠的山峦纹饰,传递“和谐共融”的东方智慧; 

燕国铁工具模范,以严丝合缝的铸造工艺,讴歌“敬业尽责”的大国工匠精神;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融合多重文化元素,彰显“美美与共”的文明胸襟; 

战国铜山字形器,以刚劲挺拔的造型,昭示“自强不息”的民族魂魄……  

这些文物不再是博物馆展柜中静态的陈列品,而是化身为十二个精神坐标,串联起从燕赵大地到中华文明的壮阔精神史诗。项目团队通过微距拍摄、三维动画、情景演绎等融媒体技术,让文物的细节之美与精神内核交相辉映,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一场与先民的跨时空对话。

赓续文化基因,书写新时代精神答卷

河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鲜活的红色基因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气质。“文物冀忆·中国精神”的创作,正是根植于这片文化沃土的创新实践。项目通过深挖文物背后的精神富矿,不仅展现了河北博物院“让文物活起来”的使命担当,更呼应了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的迫切需求。

目前,该系列短视频已通过河北博物院官方新媒体矩阵、学习强国平台、“冀云”“冀时”等多家权威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引发“文物热”“文化热”的持续发酵。许多观众留言表示:“原来国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承载的精神正是今天需要的正能量。”

未来,河北博物院将继续秉持“以物证史、以史育人”的理念,持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成为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诚邀广大观众走进河北博物院,透过这些承载文明密码的国之瑰宝,触摸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脉络,共同谱写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上一篇:春满曲阳 文润心田——河北博物院文化志愿服务队走进曲阳
下一篇:河北博物院2025年清明小长假接待观众7.15万人次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