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喜报 | 河北博物院“探寻文明印迹 创新博物馆教育共享模式”入围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在湖南长沙举行。活动开幕式上由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推介名单”隆重揭晓,河北博物院“探寻文明印迹 创新博物馆教育共享模式”项目获评“入围案例”。
“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颁奖现场 案例获奖证书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推介活动”是国家文物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而举办的遴选活动。活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导向正确、举措得力、成效显著、群众满意的典型案例,给予广泛宣传,以期发挥典型案例引领示范作用,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本次评选中,河北博物院的入围案例“探寻文明印迹 创新博物馆教育共享模式”是以《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指南》为指导,在活化利用文物资源,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该案例主要依托“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项目,积极进行博物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创新探索。“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项目是河北博物院挖掘河北地区悠久绵长的历史、活化利用数量庞大、内涵丰厚的文物资源,策划的涵盖全龄段的体系化教育项目。项目将河北地域历史根据时间顺序分成12个大的阶段,以文物为佐证,串联河北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上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并借助数字化技术的智慧力量,以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阐释河北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项目形成“文本教材+数字化教学材料”相辅相成的体系化课程。文本教材涵盖阶段历史梳理概述、代表文物简介、相关知识拓展、同期文物链接、探索思考等系列内容。数字化教学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样呈现形式,与文本教材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项目双重建构时空维度,创建三维阐释模型,以“时间纵轴+空间横轴”的创新方式展示地域文明发展轴线,并深度阐释文物内涵,突破文物课程单体化开发囿限,形成串联起百万年人类史的完整课程体系。 “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文本教材 课程数字化教学材料截图 “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项目进行分众化设计,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符合其文化需求与认知规律的调整,并以科技赋能,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开展,让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为更多的公众所共享。 项目还结合当前文旅融合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努力构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度共生模式,形成了“博物馆参观+实地研学+文化旅游”文旅融合的实施模式,与曲阳北岳庙、定窑遗址等省内地方景区、文保单位协作开展主题研学活动,深度推进文物教育资源共享,带动研学旅游事业的发展,推进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整体提升。 与北岳庙景区联动,请当地专家讲学 2024年,项目面向银龄群体、中小学生开展近50次主题活动。项目将河北地区最新考古发现吸收其中,将文明探源成果以课程的方式与公众分享,对传讲地域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此外,项目立足河北,以广角式维度构建文物阐释系统,以宏观化视角进行课程内容表达,还有助于促进公众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价值观,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构建形成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将博物馆教育资源送进小学校园 面向少年儿童开展主题课程 为银龄群体开展系列主题课程 今后,河北博物院将继续深化提升“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系列课程,追溯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探索教育资源广泛共享的创新模式,并联动京津冀三地博物馆学(协)会,开展联合主题活动,实现三地教育资源共享、文化优势互补,促进区域间文博行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联动京津冀三地学(协)会开展联合主题活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