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馆新闻 > 详情

暑期寻“釉”:河北博物院珐琅盛宴 邀你共赏流光溢彩

2025年4月24日“华彩珍蓝——河北珐琅艺术展”在河北博物院北区13、14号展厅开展。展览汇聚了众多珐琅珍品,自开展以来便备受瞩目。

图片
图片

观众参观照

金属胎珐琅器依据制作技法和工艺特征的不同主要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其中以掐丝珐琅和画珐琅最具代表性。

掐丝珐琅约于公元13世纪经西亚传入我国,很快在中华大地扎根并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明代时,珐琅工艺日趋成熟,器物的造型、釉色、纹饰更为丰富。清代经康雍乾三朝,珐琅工艺发展空前繁荣,尤其到乾隆时期臻于鼎盛,各类珐琅制品无所不备。

图片

铜胎掐丝珐琅凤耳瓶 明代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藏

图片

铜胎掐丝珐琅狮钮轴镇 明代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藏

图片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三足炉 清康熙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藏

图片

铜胎掐丝珐琅莲纹扁瓶 清乾隆

河北博物院藏

图片

铜胎掐丝珐琅寿字纹碗 清嘉庆

河北博物院藏

画珐琅又称“洋瓷”,发轫于15世纪中叶的欧洲,大约17世纪传入我国,成为康雍乾三代帝王推崇的宫廷艺术。其装饰内容既包含传统的山水花鸟、吉祥纹饰,也出现了欧式景观、西洋母子肖像等一系列异域题材,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

图片

铜胎画珐琅万寿无疆盘 清乾隆

河北博物院藏

图片

铜胎画珐琅西洋人物纹盘、杯 清代

河北博物院藏

图片

铜胎画珐琅西厢记盘 民国

河北博物院藏

图片

铜胎画珐琅蝴蝶形盒 民国

河北博物院藏

展览将于2025年7月27日结束,请观众们合理安排时间,切勿错过这场精彩盛宴。

此外,7月17日,展览数字展厅正式登陆河北博物院官网,邀您在线上感受展览的独特魅力,敬请持续关注!

上一篇:河北博物院召开“薪火相传 携手共进——青年人才培养结对帮带座谈会”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