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 > 新闻资讯 > 详情

跨界联合 多元合作 拓展博物馆运行空间——以唐山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为例

跨界联合 多元合作 拓展博物馆运行空间——以唐山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为例

鲁  杰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合作与交流已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共赢的发展路径,博物馆界也不例外。目前,博物馆界的合作与交流大多局限于业内,体现在馆际交流上,尤以展览交流为多,与其他领域、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则主要集中在与大中小学校的“馆校合作”。其实,在跨界联合、多元合作方面博物馆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拓展,本文仅对近年来唐山博物馆所做的一些相关合作实践略作梳理,以与同仁分享。


一、博物馆与文化系统其他单位的合作

博物馆所在的文物系统从属于文化系统,但却是文化系统下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唐山博物馆除隶属文物系统外,还与图书馆、群艺馆、艺术学校、艺术研究所、各剧团、电影公司等单位共同隶属于唐山市文化系统。因此,唐山博物馆的跨界,第一步就是从“文物系统”拓展到“文化系统”,即加强与文化系统内其他单位的合作与交流。

1.与图书馆、群艺馆创建“三纵一横”合作模式。在唐山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唐山博物馆、唐山市图书馆、唐山市群艺馆作为中坚力量,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不仅进行本系统、本行业内的馆际交流,同时还推进跨系统、跨行业的联合,我们称之为“三纵一横”交流模式——“三纵”指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群艺馆与群艺馆之间三条馆际交流的纵线,“一横”指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之间的横向联合。

博物馆与图书馆合作的主题是“博物馆内的城市书房”。2021年,唐山博物馆在进行文创商店改造时,计划将文创商店功能多元化,集销售、休闲、文化活动为一体,使其成为博物馆里一处特别的公共空间。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我们提出在文创商店内建立“博物馆内的城市书房”,打造具有书香气息的文创商店。即与唐山市图书馆合作,由图书馆提供书籍,并在文创商店里设置了借还书设备,观众在商店里就可以完成借阅图书的程序,在购买文创、休闲之余,还可以品茶、读书,甚至举办小型文化沙龙。

博物馆与群艺馆的合作,体现在将博物馆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与群艺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类似合作已达成多次,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例如,2020年初,唐山博物馆引进了广东省博物馆的《文物动物园》展览,因该展览的展品均为动物造型的各类文物,为增加展览的互动性,唐山博物馆与唐山市群艺馆合作,由群艺馆邀请唐山市剪纸协会以及群艺馆馆校共建的“剪纸特色”学校——韩城中门庄小学,共同在博物馆开展了题为“剪纸中的动物世界”的社教活动。中门庄小学的师生们成为这次活动中的剪纸教师,与博物馆观众结成“剪—学”联盟,参与人员边学边玩,兴趣盎然,同时也加深了对该展览的认识。

此外,在市文化系统举办的“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文化讲堂、文化沙龙”等系列活动中,三馆集中各自专业优势,同步统筹,强强联手,合作共赢,将“三纵一横”合作模式持续落实、推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与唐山市电影公司的合作。唐山市电影公司属于自收自支单位,在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人员开支困难,保存的数百部电影老胶片和多部旧式电影放映机更成为管理负担。基于收藏职能,唐山博物馆对这些电影老胶片和电影放映机进行了抢救性收购,博物馆与电影公司的合作从此拉开序幕——电影公司在完成每年100场进社区演出任务时,把唐山博物馆的宣传片作为片花播放;博物馆则利用征集来的旧式电影放映机开展社教活动,聘请电影公司的放映员作指导,让孩子们体验手工放映电影的乐趣。

3.与唐山市艺术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以评剧、乐亭大鼓、唐山皮影为主体的“冀东文艺三枝花”是唐山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是唐山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内容之一。唐山博物馆围绕“三枝花”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社教活动,唐山市艺术学校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如双方联合打造的“唐山评剧”主题冬令营活动,由博物馆招募学生,艺校老师担任指导,参加的营员们用一周时间学习评剧的唱念坐打,从一招一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乐亭大鼓”展区,我们要求讲解员不仅要会讲,更要会演唱,因此聘请艺校老师为讲解员做辅导。在老师们的精心传授下,讲解员们唱起乐亭大鼓来个个有模有样,讲解过程中配合陈列内容唱上几段,不仅增加了讲解的趣味性,更使观众对乐亭大鼓这一北方地区特有曲艺品类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色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皮影是唐山博物馆的特色藏品之一,2006年以唐山皮影艺术为题材的舞蹈《俏夕阳》荣登央视春晚,俏皮的舞姿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也使唐山皮影艺术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借此东风,在艺校舞蹈老师的指导下,唐山博物馆的讲解员进行了皮影舞蹈的系统学习。技艺在身的讲解员们不仅在本馆为观众讲解、表演,更随着《唐山皮影》展览的馆际巡回交流,将皮影舞蹈和唐山皮影艺术带到了全国各地,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了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博物馆与教育系统的合作

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特殊阵地,与教育系统的合作最为普遍,几乎每座博物馆都有开展常态化馆校共建的合作学校。除了常态化的服务对象、合作项目外,唐山博物馆另辟新径,特别加强了与美术学校和盲聋哑特殊学校的合作。

1.与美术学校合作,提升公众美学教育水平。当今中国的基础教育虽然蓬勃发展,但公众的美学教育却仍十分薄弱。博物馆作为收集、展示、研究人类文化遗存的公共机构,在公众美学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目前绝大多数博物馆仍侧重于对文物历史价值的研究与展示,对文物艺术和美学价值的发掘相对较弱。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唐山博物馆加强与美术学校合作,把博物馆打造成多所美术学校的教学基地。博物馆主动邀请美术学校师生到馆写生,工作人员把展览的文化内涵以及展品所处时代的审美特征介绍给学生,美术老师则从绘画技巧的角度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学生们在展厅里支起画架,临摹、创作,博物馆的展品、海报甚至设计的版面都成为学生们绘画的主题。博物馆内的写生场景吸引了诸多观众,常有不同学校、不同家长组织的绘画小组“不请自来”。特别是节假日,“到博物馆写生”成为美术学校师生们学习的一部分,也成为唐博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唐山博物馆还为学生们的作品举办小型展览,或在展览设计时留出空间专门展示孩子们的优秀写生作品,鼓励美术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吸引更多公众融入其中。

2.与盲聋哑学校合作,为社会奉献博物馆的温暖。2013年,唐山博物馆与唐山市盲聋哑学校成为“馆校共建”单位,如何为这些有视听障碍的特殊学生服务成为唐山博物馆思考的新课题。针对这所特殊的学校,唐山博物馆将“唐山皮影进校园”社教项目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造:为听力障碍学生安排的项目活动侧重于动手,如观看皮影戏现场表演,操纵皮影,雕刻皮影,学习皮影舞蹈等;为视力障碍学生设计的课程为触摸式皮影教学,让他们亲手触摸皮影实物,或学唱皮影戏唱腔。此外,每次唐山市盲聋哑学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时,我们都“因人施教”,专门为视力障碍学生准备耳麦和可以“触摸”的文物,让他们从声音中、从展品的质感和线条中感知历史。


三、博物馆与旅游系统的合作

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博物馆既面临机遇,也迎来了挑战。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也在与旅游的融合中拓展着自身的发展空间。但是,博物馆经费来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财政拨款的稳定性和使用范围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拓展旅游功能的动力,也成为其向旅游业延伸的瓶颈。在这种境况下,唐山博物馆不是坐等观望、隔岸观潮,而是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及时调整观念,积极探索博物馆与旅游业之间的功能互补。

首先,积极开展旅游景区和河北省旅游试点单位申报工作。尽管博物馆是很多游客心目中毋庸置疑的打卡地,但是却不一定是旅游系统注册评定的景区。多年来,受限于博物馆的业务范围,唐山博物馆对是否申报旅游景区持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唐山博物馆积极行动,开展了3A旅游景区和河北省旅游试点单位的申报工作。旅游景区强调“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为了申报旅游景区,唐山博物馆依照这些要素整合资源,调整工作方向,加强了除举办展览之外的其他工作,如通过文创商店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通过电影、小剧场的演出满足游客的娱乐需求等。

其次,与旅游公司联合,形成合作共赢局面。2019年7月,唐山文旅集团在唐山南湖景区开设了皮影主题乐园,以“最古老的动漫、最时尚的皮影”为设计理念,利用唐山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增加亲子主题场景、设施、互动体验项目,同时推动皮影文创产品的销售。而唐山博物馆有展陈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唐山皮影》基本陈列,展出近千件清末民国时期的皮影实物,展品精美,内涵深厚。唐山博物馆积极与唐山文旅集团沟通,双方共同策划,将博物馆的皮影展览与景区的皮影乐园相结合,就游客参与模式、皮影文创研发销售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和协作。唐山文旅集团下属的文创公司参与了博物馆文创商店的经营管理,唐山博物馆则聘请了文旅集团的副总经理作为理事会成员,以方便双方工作的开展。博物馆与旅游融合,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旅游业态,延伸了博物馆的价值链。


四、博物馆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唐山博物馆从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基本职能出发,积极与不同性质的社会团体建立联系,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构建更具社会性、公共性的合作项目,提高了博物馆对社会的融入度和社会各界对博物馆的参与度。

收藏方面,与唐山市陶瓷协会合作,制作了唐山瓷业口述历史数字化藏品。近代唐山瓷业异军突起,1949年以后,唐山与博山、佛山、景德镇构筑了中国陶瓷领域的“三山一镇”,但随着时间流逝,很多瓷厂倒闭,陶瓷艺术家去世,技术失传。为了留住历史,记录唐山瓷业曾经的辉煌,2019年,唐山博物馆着手策划录制《唐山陶瓷口述历史》资料片。在唐山陶瓷协会的协助下,我们采访了20位唐山陶瓷界的相关人士,录制了长达50小时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成为珍贵的“数字化藏品”。

教育方面,与不同社会团体合作,策划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如2018年国庆节期间,唐山博物馆从云南普洱博物馆引进了《普洱岁月·古道春秋》展览。以此为契机,唐山博物馆与唐山市茶文化协会合作,举办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唐博国庆七天乐”社教活动,每天一个内容,包括“茶道”“茶艺”“茶诗”“茶画”“品茶”“制茶”“问茶”等,最后还举办了小型拍卖会,吸引了大批爱茶的观众来到博物馆参观并参与到活动之中。其他社教活动还有:与唐山市音乐家协会合作,在唐山博物馆举办小型“新年钢琴音乐会”“新年交响乐”音乐会等;与话剧社合作,在馆内演出“博物馆之夜”“即兴话剧”等节目;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唐山“新声线”播音培训学校合作,举办国学朗诵、“最美童声冬令营”等活动;等等。这些有声有色的社教活动,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观众,社会反响热烈。

展览方面,与唐山动漫协会合作,多次举办“cosplay动漫展览”。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展览,展品是由演员扮演的各类动漫、游戏、绘画及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其衣着、发型、道具追求原汁原味,这些动漫角色在展厅里随意走动,摆出各种动作,观众可随时与其合影。这类展览尤其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每次展览观众都达数万人次。

研究方面,唐山博物馆与唐山历史学会、唐山滦河文化研究会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沉浸式合作。这两个学会是唐山地方史研究最重要的基地,会员众多,囊括了唐山地方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唐山博物馆多名从事业务工作的研究人员也是学会成员,并分别担任了唐山历史学会副会长、理事和滦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等职务。而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之初,会址即设在唐山博物馆。唐山博物馆多次承办两个学会的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并充当两个学会之间的桥梁,分别邀请双方会员参加对方的学术研讨会。多年来,三方先后拟定了“滦河流域考古”“唐山皮影研讨”“近代唐山工业遗产”“辛亥滦州起义”等多个研究项目,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如唐山滦河文化研究会主编的《滦河文化研究文选》即收录了唐山博物馆业务人员撰写的《滦河流域考古文化》《唐山近代工业遗产的现状及分析》等近10篇论文。


五、博物馆与观众的合作

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从关注“物”到关注“人”的历程,对观众的定位从被动的服务对象逐步转变为主动的合作对象。唐山博物馆打造的“草根空间”,为观众提供了主动参与、互动的平台。

自2016年起,唐山博物馆每年推出的10场文化沙龙活动中,除专家讲座外,还特别开辟了“草根空间”,请观众走上博物馆的讲台,就确定的主题参与沙龙讨论。2016年,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唐博“草根空间”推出了“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专题文化沙龙。此次沙龙邀请了多位观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他们与唐山大地震有关的故事:当年的唐山机场指挥调度李升堂先生介绍了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空运调度的情况,因地震截瘫的高志宏、杨玉芳夫妻回顾了他们在地震中的遭遇以及震后身残志坚的生活历程,收藏家黄志强先生展示了他收藏的唐山大地震相关实物,唐山文化工作者韩溪先生则讲述了大地震后他率领乐队带着交响乐作品《烈火中再生的凤凰》走进中南海演出的故事。当时还面向社会招募了出生于1976年、1986年、1996年三个不同年代的唐山本地观众作为主讲人,分别讲述他们40岁、30岁、20岁的人生感悟,以及对唐山这座英雄城市的认知。这期“草根空间”成为唐山文化的热点,之后,唐山博物馆又在2017年策划了主题为“马场圈—文化宫—展览馆—博物馆”的草根研讨。唐山博物馆所在地在100年前曾是赛马场,俗称“马场圈”,属开滦煤矿外国员司的生活、休闲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兴建了工人文化宫,50年前建起了唐山市展览馆,30年前又改造为唐山博物馆。我们邀请观众走上“草根空间”的讲台,以这一小片土地的变迁史来见证唐山城市的发展,见微知著,追忆唐山历史,解读城市文脉。

贴近生活、贴近市民的“草根空间”得到了广大唐山市民的喜爱和追捧,随着其人气的飙升,唐山博物馆又适时推出“草根徒步”系列活动,招募公众参与文化遗址徒步考察。如2016年组织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矩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的徒步考察,2017年组织了“唐山运煤河”徒步考察等。目前,唐山博物馆正逐步推出“草根策展”活动,让观众参与展览的主题策划、内容构建、形式设计,目的是集思广益,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做老百姓看得懂的展览。唐博的“草根空间”,改变了观众仅仅是旁观者的旧格局,提高了观众对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参与度,让观众参与创作,从配角转为主角,成为博物馆真正的主人。

 

从唐山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来看,跨界联合、多元合作改善了博物馆资源有限的局面,促进了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的互动,更好地满足了所在地区民众精神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博物馆既要扎根于本系统的深邃土壤,又需融入广阔的大千世界,成为所在地区公众文化共享的乐园,在这个过程中,开展多渠道、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实现文化共享,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创造力和综合效益,对于中小博物馆而言,尤其受益良多。

(改编自《文物春秋》2022年第3期内容)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