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 > 博物院 > 详情

《博物院》2017年目录

  《博物院》2017年第1期

  专题探索 让文物活起来—京津冀协同发展

  编者按

  历史与现实的共振——“京津冀历史文化展”回顾/陈 静

  京津冀一体化展览合作探源/陈 克

  试论京畿文化与京津冀历史文化展 /谭晓玲

  从“京津冀历史文化展”谈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华 翰

  时间与表征:通史展览中的线与点——以“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展览大纲为案例分析/王思渝

  理论研究

  文物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刘 毅

  论收藏视域拓展对博物馆文化及展览的影响 /严建强 邵晨卉

  京津冀都市圈近现代建筑遗产区域保护探讨——基于“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概念的思考/ 秦红岭

  买椟还珠的理由——/漆盒散记 扬之水

  宋元名瓷哥窑的探索、研究与新发现 /秦大树 郭三娟

  博物馆实践

  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单霁翔

  中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喜与忧 /段 勇

  当代中国博物馆人的神圣使命——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首都博物馆三周年之际/ 白 杰

  博物馆的潜力——“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带来的思考/ 田 凯

  从行业数字资源建设迈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文物博物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祁庆国

  《博物院》2017年第2期

  专题——文物科技与保护

  明代定陵万历墓出土三件玉带钩的比较研究 /赵瑞廷 于平 宋磊 高尚武

  山东青州龙兴寺佛造像发髻彩绘材料研究 /李倩倩 周麟麟 魏书亚 马清林

  海洋出水石雕文物的病害特征及处理/包春磊 刘爱虹 贾世杰 符燕

  理论研究

  近三十年来新中国初期博物馆史的研究/徐 玲

  近三十年中国博物馆教育研究主题演化分析/刘迪 刘君杰 周沫 张发亮

  表征民族——中国生态博物馆运动的早期实践/尹 凯

  一个理想的参与型博物馆——以英国惠康典藏为例/秦 晴

  全球化视角诠释下的世界史——“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的一个面向/闫 志

  博物馆展示多元设计发想/林仲一

  试论乐器类文物的声音展示/曹 捷

  博物馆实践

  中小博物馆的战略逆袭 关战修

  国内博物馆网站藏品类目设置调查与探讨/杨晓燕

  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石秀敏 蒋步云

  数字化时代汝窑瓷器的摄影方法与技巧/李 凡

  展评

  教育即生活——观首都博物馆“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展/商晨雯

  将设计理念付诸展览实践——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看见桃花源”展览回顾/王思渝

  《博物院》2017年第3期

  专题 博物馆认知与传播

  “释展”和“释展人”——博物馆展览的文化阐释和公众体验/沈辰 何鉴菲

  试论博物馆传播与观众认知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周丽英

  对博物馆学术传播的几点认识——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杨瑾

  内容还是容器?作为学科的博物馆学/里默·R·克努普 著 许捷 译

  空间形态下叙事展览的构建/许捷

  博物馆信息传播模式述评/黄洋

  理论研究

  通州区次渠村定光佛舍利塔及其出土文物/邢鹏

  略论佛教造像及壁画中头光与背光上的放射线状装饰/冉万里

  吉金著录所见早期青铜器述略/朱光华

  南宋何异家族墓铭的发现与价值/马涛

  洪武折枝花卉纹荷叶盖罐研究/裴亚静

  博物馆实践

  国家海洋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刍议/袁胜文 张国文 陈祖愿 王婷婷

  试论让抗战文物“活起来”/沈天鹰

  访谈

  何以致远——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寻找致远舰”策展团队访谈录/商晨雯

  记忆与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访谈录/黄天翊

  《博物院》2017年第4期

  专题 京津冀文化一脉初探

  北京段大运河现存体系遗产构成特征分析及影响初探/陈腾 王晶 赵云

  “一脚踏三省”景区长城修缮及利用的思考/王辅龙

  浅谈京津冀晋长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深度开发/张献忠

  北京西山文化带大遗址旅游区规划研究/刘剑刚

  清代畿辅驻防城时空结构研究/朱永杰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地民间花会展演的启示/李彩萍

  元代京畿燃料:结构·供应·危机·出路/丁超

  理论研究

  地方性或全国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志博物馆宗旨变迁/赵慧君

  博物馆学习的媒介:试论儿童展览阐释中的表达方式/周婧景

  四川博物院藏“蜀石经”残石碑文考/雷玲

  时大彬与明代紫砂/叶倩 胡传耸

  博物馆实践

  博物院志愿者管理工作初探——四川博物院工作实践/郑小萍 周瑾璇

  参与型博物馆建设探微——以云南民族博物馆为例/黄滢丹

  当博物馆遇到奢侈品——馆牌合作的模式、争论与根源之刍议/秦晴

  三维打印技术在文物修复保护中的应用/史宁昌 曲亮 高飞 税午阳

  《博物院》2017年第5期

  专题 人类学视野下的博物馆收藏、展示与诠释

  “从物到人”:一种博物馆观念的反思/尹凯

  谁的博物馆?——博物馆与公众参与/史明立

  博物馆:如何面对敏感话题?/马萍 潘守永

  民族博物馆中民族藏品的现代表达/王雅豪

  数字化时代民族地区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展示和人类学解读——以西藏工布江达县秀巴古碉楼群遗址为例/庾华 陈斯亮

  生态博物馆与遗产旅游的人类学研究——以贵州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为例/刘俊军 金露

  广西民族志影展的定位与发展/梁小燕

  理论研究

  博物馆展览提案的观众调查分析:目的与实践/沈辰 赵星宇

  清代丧葬制度研究——火葬到土葬的转变/吴红波

  探考正定开元寺法船殿/刘友恒 杜宁

  堇鼎保字的书体风格对铜器铭文断代的作用/张全礼

  关于广东地区博物馆馆刊建设的调查研究/温冰

  他者之镜与明我:《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的学术价值/徐玲

  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指南——《招募与管理志愿者:博物馆志愿者管理手册》/刘剑波

  博物馆实践

  博物馆,如何让你的文物活起来/王金定

  从“互联网+”探讨博物馆的发展途径——以南京市博物总馆为例/罗小力

  “秦汉文明”展览的策划与实施——兼论在海外策划中国展览和策展人负责制度/孙志新

  浅析考古类临展的展览策划——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和“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为例/杨文英

  光影互动的应用探究——以广东廉洁文物虚拟体验流动展为例/伍洲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中国传统书画修复工作中应用实例两则/李涛

  展评

  以个人为支点——浙江省博物馆“漂海闻见”展览回顾/王佳月

  《博物院》2017年第6期

  专题 博物馆定义与未来

  博物馆定义的目标和问题/弗朗索瓦·迈赫斯

  博物馆新定义——社会转变及全新博物馆学语境下的博物馆道德规范与角色/马丁·R·谢勒

  从21世纪博物馆社会作用反思博物馆定义/陈国宁

  博物馆——术语的操作性概念/特鲁采娃·奥尔加·尼古拉耶芙娜

  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定义浅谈/扬·多拉卡

  21世纪博物馆再思考——对当代博物馆定义的探讨/希尔德加德·菲尔艾格

  当前马来西亚博物馆与教育趋势/珍妮特·缇

  全球大众旅游背景下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问题/菲利普·迈罗

  理论研究

  博物馆双向沟通模式——一种强化博物馆观众学习效果的尝试/王立铎

  教育学、传播学视角下的展览研究与设计——兼论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创新的方向与思路/朱幼文

  张樾丞与同古堂——兼论鲁迅藏印/张 娟

  大清银行兑换券大清门伍拾圆铜凹版的修复与考证/魏三钢

  博物馆实践

  从吉美、大都会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对秦汉文物的不同诠释与解读/陈彦堂

  博物馆的全球化思考——从世界三大博物馆几个临时展览说起/张岩 张卫星

  “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基础业务的夯实与拓展/黄雪寅

  战争主题展览的文本分析与叙事策略——以“鸦片战争”展为例/关 昕

  交点与焦点:“丝绸之路”系列特展的博物馆学观察/任 琳

  清同治时期历代帝王庙名臣增祀事考/于 淼


上一篇:《博物院》杂志征订启事
下一篇:《博物院》2018年目录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19299号-2

COPYRIGHT© 2017 Hebeimuseum ALL RIGHTS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