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 > 博物院 > 详情

《博物院》2019年目录

《博物院》2019年第一期

特约专稿

青年与新时代中国博物馆/刘玉珠

专题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汉代舞服的考古学研究/王方

汉代服饰基本形式的考古学观察/徐蕊

晚唐五代绘画服饰考——丝绸之路带来的中国服饰新风尚/石钊钊

鞠衣史论——传统命妇服制的演变与思考/赵芮禾

理论研究

西藏考古发掘出土天珠的蚀花工艺与受沁现象探析/巫新华 哈比布 罗丹

20世纪以来两周青铜礼器研究综述/董睿

略论汉画像石题记的文化功能与属性/周绅

定窑与定瓷研究札记二则/朱建路

作坊·酒幌·神主及其他——荷首莲趺式装饰纹样应用举隅/王志霞 杨建军

图画中的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天后圣母事迹图志册》研究/吕伟涛

大房山连泉禅寺与普光寺之关系考/马垒

博物馆实践

展览叙事与物的意义——以“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为例/王思渝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融合中美比较研究——以肯尼迪图书馆和钱学森图书馆为例/茅艳雯

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看馆校合作/何东蕾

BBC博物馆题材纪录片初探/冯喆颖

论博物馆学术研究在原创展览策划中的应用/蔡杰

试论天津近代火车站遗址的保护与传承/刘尊志 廖琳 李楚玉 李梦凡 李会会

 

《博物院》2019年第二期

专题 良渚文化研究

良渚时代的中国与世界/陈明辉 朱叶菲

成组玉礼器与良渚文明模式/方向明

环太湖地区史前时期头向传统的区域差异及演变——兼谈良渚古城崛起的背景/陈明辉

岭南地区良渚风格玉器研究/曹芳芳

理论研究

SWOT分析法在我国博物馆应用的宏观视角/焦丽丹

文学博物馆刍议/刘迪 苏勇

博物馆教育研究:基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季娇

新刊许国金文三种读释/黄锦前 何金斌

晋侯鸟尊原型初探/王林

”——以明代辂车为例/刘仕毅

浅析民国时期晚清遗民在京社交活动——从樊增祥晚年的一件书法作品说起/王新迎

博物馆实践

博物馆数据可视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为例/刘健

从田野到博物馆——博物馆藏品信息链概念的提出与初步探讨/曹岳森

传统文化的当代遐想——一个关于大足石刻的展览项目的尝试/秦臻 王文娟

展陈设计中的视知觉动力分析/褚楚

略论私人藏品在博物馆展览中的使用/裴宇

聚焦博物馆科研职能的联动效应——基于安徽博物院科研实践的个案分析/冯超

展评

源于古典 再造当下——江南生活美学展览策划引发的思考/蔡琴

 

《博物院》2019年第三期

专题 域外采风

世界各地儿童博物馆概览/-安妮·斯特拉德斯基 杨丽明

儿童第一——儿童和家庭在儿童博物馆中的玩耍和成长/史蒂芬·米茨 文若予

儿童博物馆:家庭学习的地方/·列文-贝纳姆 于雯

填补空白——关于服务幼儿家庭的建议/蕾妮·亨利 于雯 刘鑫 陆思培

了解观众——博物馆:一个体现社会文化的场所/帕梅拉·厄斯金-罗夫塔斯 杨丽明

讲述欧洲故事——为什么我们对儿童展览和项目的主题如此谨慎?/克劳迪亚·哈斯 杨丽明 

美国社会的归属感——蕴藏在文化类展览中的社会正义/丽兹·马丁 安德鲁·艾克曼 杨丽明

敞开大门——廷马琳儿童博物馆向社会公正问题发起挑战/胡安·卡洛斯·诺沃阿 杰里·格拉沙格尔 杨丽明

用研究呈现游戏化学习的价值/苏珊·勒图诺 罗宾·迈斯纳 刘鑫 季娇

创客空间欢迎你的参与/丽萨·勃拉姆斯 彼得·沃德瑞普 杨丽明

儿童博物馆和文化教育/安妮梅斯·布鲁卡登 文若予

路德青年艺术教育馆——以色列博物馆之门/尼里·希罗-可汗 文若予

建立一座马尼拉的儿童博物馆/尼娜·尤森 邵欣欣

儿童博物馆,跨越太平洋的友谊之桥/洛蕾塔·矢岛 于雯 刘鑫

理论研究

儿童与儿童教育的概念探析/王瑞

基于儿童发展特点的展览设计与探索/宋娴 罗跞

儿童博物馆:从美国到中国/张旎

博物馆实践

当低结构遇见博物馆,不一样的精彩——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在幼儿园低结构活动中的运用初探/管佳玮 陈文奇 袁佳赟

浅谈博物馆策划实施教育活动的情感互动要素——以首都博物馆临展教育活动策划及实施为例/杜莹

革命纪念馆对儿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渡江战役纪念馆为例/朱洁芸

博物馆课程入名校学分——广州博物馆与广东实验中学馆校合作模式探究/罗兴连

高校博物馆展陈如何实现美育的功能——以大学校史馆展陈空间为例/荣苓

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创新实践与教育效果——基于对老牛探索馆内儿童的追踪观察/龚欣 张慧 曾满超

 

《博物院》2019年第四期

专题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

浙江龙泉黑胎青瓷的原料及工艺研究/段鸿莺 郑建明 王光尧 徐军 苗建民

故宫藏绣字万寿无疆匾的保护修复/陈杨

沉船考古中的凝结物问题/叶道阳

南海发掘现场船体的稳定性保护/张玄微

安徽芜湖计村大城子遗址植硅体分析与相关问题/邱振威 叶润清 罗虎 张小雷

理论研究

博物馆定义的国际化表达与中国式思考/李耀申 耿坤 李晨

作为方法论的民族文物——民族文物价值认知的方法论意义初探/郑茜

智慧博物馆与AI博物馆——人工智能时代博物馆发展新机遇/李姣

再论首都博物馆藏西周班簋/于力凡

清西陵琉璃瓦戳记浅析/赵兴坤

浙江古代瓷业概述/沈岳明

博物馆实践

对博物馆展览翻译工作模式的思考/邵欣欣

三重证据法在展览中的应用——幽香氤氳——香具·香品·香文化展为例/孟倩

塞纳河畔 细嗅中国——上海博物馆赴法国中国芳香:古代中国的香文化展览策划/吴悠

永远的'中国白'”策展解析兼论流动博物馆展览的创新/钟智波

谈博物馆里的慢节奏/徐蕊 李明辉

文物文化资产会计确认的国际经验与借鉴/李莉 廖一波 陈敏 

 

《博物院》2019年第五期

专题: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牌刻铭研究

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牌铭文分类考释/李零

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墓主身份浅析——兼谈石牌铭文所记来自一带一路的珍品/曹锦炎

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石牌定名与墓主身份补证/赵超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墓主探讨/刘连香

洛阳西朱村曹魏墓石牌铭文中的镜鉴考/霍宏伟

理论研究

文化和艺术的归属——全球化下海外博物馆藏中国文物诠释/沈辰

展览文创产品开发——博物馆展览阐释的新途径/吴明

传承·互鉴·共享——城市博物馆的展览之策/李明斌 魏敏

博物馆的媒介化趋势及其实践意义/曹兵武

首都博物馆东馆建设的思考/张宇

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一座博物馆,从功能需求设计开始/史瑶

博物馆实践

博物馆讲故事与社区精神建构——以新加坡牛车水原貌馆为例/关昕

符号·记忆·共情——博物馆展示中面孔墙的使用/渠雨桐

社会性下博物馆职能的渗透与后退——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例/王思渝 王虹光

从功能需求谈博物馆空调系统建设/邱春梅

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发展对策——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陈瑞近

 

《博物院》2019年第六期

专题 甲骨文研究

殷墟甲骨缀合五则/孙亚冰

宾组卜旬腹甲试缀一则及考释/张军涛

读契札记二则/刘风华  

读《甲骨文捃》/郜丽梅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绘园旧藏甲骨文字》拓本与其他存世绘园甲骨拓本/赵爱学

考释殷墟出组卜辞中图片1.png图片2.png二字/张怡

从一例《村中南》卜辞看孝己的生母/左勇

理论研究

战国中山国度量衡及相关问题/徐文英

解析库车提克买克墓地出土的天珠/戴君彦 阮秋荣

唐李丕墓志考释/鲁晓帆

蒙元时代北庭仕宦与高僧——兼论畏兀儿人之华化及其对元大都的重要贡献/林梅村

元代瓷质酒具的创新及其历史根源探究/张米

智化寺如来殿大梵天、帝释天衣纹研究初探/杨薇

刘子久的艺术之路与金城、湖社画会的关系/赵艳玲

博物馆实践

试论美国博物馆幼儿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教育生态学为视角/周婧景 高子涵

浅析国家宝藏中的公众考古学实践/鞠荣坤

展示地方新形象:1958—1966年的洛阳市博物馆/刘秀娟

上一篇:《博物院》2018年目录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