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教育活动“迎牛年新春 送萌娃祝福”活动优秀短视频展播
瑞鼠辞旧岁,福牛迎新春。河北博物院“青葵剧社”举办的“迎牛年新春 送萌娃祝福”年俗视频征集活动,吸引了许多小朋友踊跃参与,他们或讲述眼中的年俗文化故事,或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录制出一段段精彩的短视频。 教育人员精选陈熹、薛之橙、王子皓和汪劭瑄四位小朋友录制的年俗视频,进行展播,以飨观众。欢迎您继续关注与支持河北博物院的社教活动,接下来更精彩!
年俗——剪窗花 作者:陈熹(12岁) 大家好,我是建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陈熹,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年俗是剪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 大家知道窗花是怎么来的吗? 关于窗花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西汉之前人们就已经利用金箔、树叶、皮革等材质进行雕刻装饰,随着纸张的发明,人们开始用更加轻薄廉价的纸来替代,人们在春节贴窗花,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关于窗花的来历还有一个远古传说,据说尧在位时,原本有类似凤凰的鸾鹘鸟保护着一方百姓,但在第7年时,却不再飞来,因此引得怪兽肆虐,但之后来了一种叫做“重明”的神鸟,作为十大最强古代神兽之一的重明鸟,很快就大战四方猛兽,留下了威名,因此百姓非常崇敬它,但它每年才降临几次,而民间却一直被鬼怪猛兽侵袭。于是百姓便开始按照“重明”的形象雕刻金鸟或木鸡,放在窗户上,没想到真的起到作用了,之后便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并且逐渐地利用纸剪的雏鸡代替了金鸟,才形成了窗花,之后窗花的样式也是越来越多。 那么窗花又是怎么在古代发展起来的呢? 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中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都可以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窗花的表现题材也有故事、人物、戏曲、习俗等,就连民间故事“老鼠娶亲”也成为窗花表现的题材。 窗花多用大红纸剪刻,也有彩色的窗花,河北丰宁、蔚县所出的染色窗花特别出名。 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窗花,人们以此来表达对春节的庆祝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年到了,我们一起来剪一只“吉祥牛”吧。 祝大家牛年吉祥,牛气冲天! 年俗——包饺子 作者:薛之橙(6岁) 大家好,我是北大附属珠江实验幼儿园大班的薛之橙。我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年俗——包饺子。马上就要过年了,大家都会包饺子吃,那么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呢?人们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张仲景。有一天,张仲景在回乡的路上,天气很冷,看见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伤了,于是他决定用面皮包上药材和羊肉给人们吃,人们吃了以后,冻伤的耳朵渐渐好了。人们给他起名叫娇耳,娇耳慢慢变成了饺子。饺子的形状很像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人们吃饺子,希望来年能够招财进宝,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我的年俗——包饺子已经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年俗——闹元宵 作者:王子皓(9岁)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共庆佳节,其乐融融。 年俗——剪窗花 作者:汪劭瑄(10岁) 汪劭瑄,2020年度石家庄市新时代好少年,河北师大附小五年级学生。视频内容为年俗活动剪窗花,分别使用了三角形折剪法,团花剪法和二方连续剪法,剪出了窗花、雪花和大树的图案,以此来庆贺辛丑牛年的到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