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 > 学术活动 > 详情

河北省民间庙宇壁画挖掘与保护研究 ——以崇礼县为例

郝建文   王文丽

   张家口区域内有大量的古代庙宇,庙宇内一般都保存有壁画,多为明清时期。在那些寺庙壁画中,有的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个别的还出版了专著,如《昭化寺》、《故城寺壁画》等。而大多数古建筑和壁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保存状况不好,有的建筑岌岌可危,壁画面临生存的威胁。

我曾在张家口蔚县,为观摩庙宇内的壁画,走过一些村庄。那里的古建筑很多,有的处境十分危险,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每当想到,那些壁画随时可能和古建筑一起消失,我非常揪心。

1998年,我在张家口怀来鸡鸣驿做壁画临摹拓稿时,城内关帝庙还在,大殿东、西两壁在“文革”时期贴了一层报纸,从报纸剥落部位,可看到精细、生动的壁画。当时,墙体上多处出现裂缝。2009年,我再次去鸡鸣驿时,那座关帝庙已不见踪迹了。

2010年,我得知崇礼关帝庙的情况:大殿漏雨,墙体变形,随时倒塌。接着,我又得到了关帝庙壁画的一部分照片。看后,我觉得,壁画有鲜明的民间绘画艺术特点,画面生动活泼,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这几年,我忙于河北省博物馆(现河北博物院)新馆的展览,对崇礼关帝庙壁画一直无暇顾及。今年,新馆全面开馆,又赶上申报的课题得到立项。在博物院领导支持下,我们到崇礼的关帝庙进行了实地勘查,并对壁画进行了拍摄、观察和分析,搜集了相关资料。

我们试图通过崇礼关帝庙这一个点,来带动张家口乃至河北境内乡村古庙宇以及庙宇内壁画的保护和研究。

通过这个课题,一是想让这处古代建筑和壁画得到妥善保护。另外,就是把它宣传出去,让世人知道,在崇礼,不只有滑雪场,还有这么一处精彩的清代壁画。

我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这处壁画而到那里旅游、考察,从某种程度上会使当地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此外,还会激发当地人对古代建筑、壁画的热爱和保护热情。

一、崇礼上窝铺关帝庙及壁画现状

关帝庙始建年代没有文献记载,也没有发现有关它的碑刻。从正梁上“大清嘉庆八年孟秋月癸亥岁次公议  榖旦”和“大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岁次公议上窝铺重修  吉立”的墨书题记。西壁右下角壁画有“光绪十六年重修”的榜题来看。

嘉庆八年是公元1803年,光绪十六年是1890年。据此可知,关帝庙建于嘉庆八年,殿内壁画是在建筑完工87年后绘制的。

大殿为硬山式屋顶,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东西长8.76米,南北宽6.85米,内高约4.42米。台基宽约9.06米。大殿南侧中部是宽2.15米的三级台阶(图一)。

大殿墙体,内侧砌土坯,外侧包砖。东山墙的北侧和南侧,均有裂缝,北侧裂缝较大,从上而下,最宽处约250px(图二1、2)。大殿顶部,有一层厚近750px的土,上面杂草丛生,重重地压着建筑的。

大殿顶部中心位置有一个直径约750px大洞,长期的漏雨,搭在梁上的一根椽子,已经和梁脱开。另外,殿内东北角也有一个大洞。因雨水浸泡,东壁北侧上部,墙皮破损,面积约50×1250px(图三1、2)。土坯被雨水冲毁,裸露墙体部分没看到后檐柱。现在仅用一根直径约6——175px的木棍支撑。接近受损边缘的壁画,墙皮空鼓,上端离开墙壁约500px。如有大雨,这部分壁画将难保。

其实,除了东北角那根支撑横梁细木棍外,大殿北壁内侧的西段和中间部位,还分布着3根细木棍,支撑着屋顶北侧的横梁,看上去就像小马拉大车,非常吃力,容易累倒。

殿门旁后加的柱子(金柱)向南严重倾斜,门西侧木梁已从立柱拔出,相距约625px,顶部露天。后加的柱子,上端向南倾斜了至少有1000px。大殿前廊顶部,椽子和横梁离开约30——1000px。前廊南侧,后补的墙体,上端向南倾斜约有10°,和原来的位置相差有500px。

东、西两壁壁画保存比较完整,北壁仅有少量的壁画残存,廊壁壁画在文革期间被铲除,内容不详。

东壁北侧上部有墙皮翘起,南侧下端长度约3000px的墙皮空鼓,白灰层下端离开土坯墙75px。另外。两壁壁画都有脱落和残缺,东壁比较严重,有几处铲痕。

从墙壁的残损处可以看出,墙体是用土坯垒砌,外抹一层厚约50px的黄土、麦秸泥,然后,又抹一层厚约12.5px的白灰,灰中掺有棉花。

从两壁画幅数量不同来看,这座庙,在绘制壁画时,安置神像的台座,两侧的高低和大小也并不相同。听老乡讲,除了中间供奉关帝,西侧和东侧各供奉着马王爷和龙王爷。

壁画上人为的破坏,都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现在,没有人去毁坏它。但是,不尽快修缮的话,随时都会有消失的可能。

二、崇礼上窝铺关帝庙壁画艺术

大殿壁画内容为《关帝圣迹图》,上下分四栏,采用了连环画的构图形式,东壁绘20幅,西壁22幅,每幅都榜题,也可以说是文字说明。主题明确,图文对照,是传记性的连环画。

   从画面内容看,画幅间的前后顺序呈之字形。《关帝圣迹图》始于东壁右下角的《刘关张桃园结义》,到右上角的《曹公奉送十美女》止,然后,转接西壁最下方右侧的第一幅的《曹公进送赤兔马》,到最上方右侧的《三顾诸葛出茅庐》结束。

从壁画的风格看,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属于纯民间艺术。

画幅之间,上下用彩云分割,左右用比较宽的、边缘形状似云朵的彩带相隔,上面除了有榜题外,还点缀有人物、动物和瓜果蔬菜等。人物中有蹲在地上抽烟的老人,有光着屁股玩耍的孩童(图四);动物中有飞禽,也有走兽。瓜果蔬菜也多是乡下常见的,看上去非常亲切。

从整体上看,画师对关帝的故事情节非常熟悉,所截取的都是故事情节中最典型、最生动的。从画面的构思看,达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画师们所追求的“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的那种境界。在画面处理上,是极其简练的,用最少的人物,来表现复杂的情景。画面色彩艳丽,用笔活泼,形象生动有趣,充满了乡土气息。

崇礼关帝庙,在三顾茅庐后,关帝的几个重要事迹并没有表现,或许,那些画面,绘在了大殿北壁,现在,早已脱落或被草泥覆盖了。

壁画中《云长一宅分两院》,院外的情形非常有趣:一更夫蹲在地上熟睡,一头戴官帽的人,踩着梯子趴着墙头偷看。那场景、那人物表情颇有戏剧性(图五)。

这个情节,在蔚县苏邵堡明末清初的关帝庙壁画中也有表现。院内里屋,两位夫人站立在窗前;外屋,关帝正在读书。院外绘4人,官员背着手,在门缝偷窥。另外一人匍匐在地,撅着屁股,上站一红袍人物,手把墙头伸着脖子往院内瞧。后面的绿袍人物,高举双手,为看不到里面的情况而万分焦虑。

相比之下,崇礼关帝庙的这个画面,出现人物少,但情节更为生动有趣。

崇礼关帝庙壁画很有特点。人物面部和手用淡墨起稿,用朱砂复勾。面部等肤色的表现颇有写意性,并不像一般的晕染,颜色从浓到淡过渡的非常自然,而是用笔沾色去画,近观可看到笔触,甚至略显生硬,远观质感和立体感都很强,还是有晕染的效果。手的刻画很随意,很简略,并不写实,有的小拇指画得很粗。

画中采用了描金的手法,如守夜人的铜锣、兵器以及长袍上花纹。

每幅画的绿色地面,均点缀有花草,避免了空、平。具体画法是:先用重墨勾勒,用笔很活,很随意,造型也很有特点。之后,在用绿色平涂地面时,将其覆盖,看上去那些花草似用重绿色绘成,和绿色地面非常协调统一。

其实,画中有的树木,也是在墨色勾勒后,被绿色覆盖过的。有树冠表现的极有特点,看上去呈网状,可以说和生活中所看到的树完全不同,这种表现手法在传世的卷轴画和古代壁画中未曾见过(图六)。

画中的水纹,先勾线,然后局部施白色,在每组水纹的高处(也是空白处),用白色涂画成椭圆形,有很强的装饰性(图七)。

马的刻画更有意思,凡某个角度,在臀部另一半的内侧,都画了一个圆圈,表现的可能是肛门。其实,现实生活中,在那个角度,根本看不到,另外,也不会长在所画的那个位置。而民间画师似乎非常关注它,特意去表现它,显得极其夸张(图八)。

整个大殿壁画,有着非常强烈的民间美术特色。色彩光洁明丽,画面简练,造型稚拙、滑稽,富有情趣。人物生动活泼,那一个个人物,简直就是舞台上浓妆的演员,一举一动,每个表情,都充满了喜剧性。

三、崇礼上窝铺关帝庙保护思路和初步尝试

前几年的文物普查,将这座关帝庙定为一般文物,县里没有专项的文物保护经费。

不过,当地民风纯朴,对神有一种敬畏和崇拜的心,在这30年的时间里,再没发生人为破坏。而且,有位村民准备对它进行修缮。只是苦于没有资金。

我和那位姓钱的村民在现场沟通,他说:这座庙的梁和檩条都还好,主要是顶上那两个大洞,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此外,顶上的土太厚、太重,需要清理和换瓦。最基本的修缮,保证它不漏雨,不坍塌,资金也就需要1万元。

很快,我便有了一个想法:选三小幅这座寺庙中内容好,画面精的壁画,我们精心临摹,答谢愿意出资修缮这座关帝庙的人。我认为把这座寺庙中的壁画,选临后送给出资人。对他来说,留个念想,也非常有纪念意义。

另外,我们也会对花费的每一笔款项,都让出资人清楚,取得相互间的信任,以便长期合作。

我们将这个情况和县文化部门进行了沟通,回到石家庄后,我们为村民们筹集了1万元。并将善款送到村民手里,修缮工作由县文化部门督促落实。

我将关帝庙建筑和壁画的保护状况向院领导做了汇报。领导建议县里:尽快将关帝庙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后,还应该逐级向上申报。那样,可申请专项保护经费,来对其进行全面的保护。

最近,崇礼县文化部门传来消息:村民们也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将关帝庙进行了初步的修缮。从微信上的图片看,椽子已复位,顶子上的洞已补好,上面那层厚厚的土也清理了,后加的那面墙也去掉了,关帝庙显得有神采了。因天冷的原因,顶上的铺瓦只能到明年春天进行了。


上一篇:“5·18国际博物馆日全国主会场活动总结会议”在河北博物院召开
下一篇:公众文化需求在博物馆展览策划中的导向应用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