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馆新闻 > 详情

“开卷有益 古籍新知”《文脉华章——冀藏古籍文化展》线上课程之一:古籍的载体与装帧——从“韦编三绝”说起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而典籍则是文化传承重要的物质载体。《文脉华章——冀藏古籍文化展》于2025年6月26日在河北博物院开展,168种各类古籍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河博社会教育人员精心设计了“开卷有益 古籍新知”系列教育项目,包含线下活动与线上课程。说到古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位绕不开的人物就是孔子,他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文献典籍,并开创了儒家思想。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什么叫作“韦编”,为什么“韦编”会“三绝”呢?今天咱们就从“韦编三绝”这个典故说起,分享一些古籍载体与装帧的知识。

孔子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时期,那个年代纸张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典籍主要书写于简牍和丝帛之上。长而窄的竹片或木片叫作简,较宽的叫作牍。人们把书写好的单片简牍用绳子编连成册,这就是早期的书籍形式。简牍起源很早,根据甲骨文和金文中存在简牍形状的象形字“册”“典”等推断,商周时期人们就已普遍使用简牍。现今出土实物所见年代较早的简牍是战国楚简,所见数量最多的则是秦汉三国时期所使用的简牍,约占出土简牍总数的九成以上。东晋以后,简牍基本上被纸取代,但直至唐代,木简仍在边疆地区有所使用。

图片

《永元器物簿》,汉代简牍

与简牍相比,丝帛除用于书写文字,还特别适合绘图。我国丝织品起源很早,甲骨文就已出现“丝”和“帛”字,商代殷墟遗址曾发现丝帛残迹。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推断,丝帛作为文字书写载体的使用时期,是从商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与简牍的使用时期相当。但是,丝帛相比较竹简木牍而言,显然更加难得、更为贵重,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想,孔子当年最常接触到的典籍形式,应该就是简牍。

回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件事上来,这里的“韦”指的是熟牛皮,“韦编”就是用熟牛皮搓制的皮绳,把竹简编联成册。“册”是一个象形字,就像编简成册的形状。而“三绝”中的“三”是概数,即多次的意思;“绝”就是断开。因为孔子太喜欢读《易》,沉浸其中手不释卷,导致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断开。后来大家用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读书勤奋刻苦,反复研读典籍的样子。说到这里,您是否想到了另一个相似的成语,叫作“读书破万卷”呢?诗圣杜甫这里提到的书卷,显然已经是纸张制作的,所以勤奋读书、常常翻阅,会导致书籍破损,这个“破”字,真是用得非常贴切啊!

早在西汉初年,中国人就发明了纸。东晋时期,纸已基本取代简牍,成为文字书写最主要的载体。从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明清,用纸张制作而成的册页书籍都是古籍的主流形态。不过,魏晋南北朝以前,纸质书籍一般采用卷装。隋唐时期,随着人们日常坐姿和生活器具的改变,书籍装帧形式也产生了变化,由适合跪坐伏案阅读的卷装,逐渐变为适合垂足高坐的册页装。隋唐较常用的装帧形式是梵夹装、旋风装和经折装,宋元则流行蝴蝶装和包背装。明清盛行的线装,吸收了以上各种装帧形式的优点,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成为我国古籍中最常见的装帧形式。

图片

刊谬补缺切韵 唐写本 旋风装

开卷有益,古籍新知。本期线上课程就与您分享这么多吧,咱们下期不见不散。

上一篇:追溯之旅 红色冀忆——探寻红色石家庄
下一篇:探秘多彩珐琅 传承吉祥古韵——河北博物院珐琅系列课程活动侧记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