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馆新闻 > 详情

宜古宜今“宋体字”——从古籍上的字体说起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而典籍则是文化传承重要的物质载体。《文脉华章——冀藏古籍文化展》于2025年6月26日在河北博物院开展,168种各类古籍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河博社会教育人员精心设计了“开卷有益 古籍新知”系列教育项目,包含线下活动与线上课程。当你打开手边的一本书,不管是专业书籍还是休闲读物,映入眼帘的字体,就犹如此刻我输入进word文档里的字体一样,大概率会是同一种——宋体字。这种在图书出版乃至文字信息传播与处理中使用率极高的字体,溯其源流,却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里。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宜古宜今的“宋体字”。

古籍历史悠久,主要指书写、印制于1912年以前,且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正式的古籍可追溯至竹简木牍,用绳编聚成篇,如同书籍册页一般。而其他早期文字记录,如甲骨文、金文、帛书、石刻等,为古籍的产生做了各方面的准备,是古籍的原始形态,也为我们保留了古老、丰富的字形艺术。

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王厝墓出土的“中山三器”——铁足铜鼎、铜方壶和铜圆壶,器身均饰有长篇铭文,共1124字。这些铭文文辞典雅优美,笔画刚劲洗练,线条纤细修长,“横”笔画变化丰富、具有动感,“竖”笔画挺拔刚韧、丰中锐末,尾部呈现出尖锐的悬针状。这些极具艺术魅力的铭文,不仅为历史文献、古文字考释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成为现代书法艺术的灵感源泉。

图片
图片

中山王厝铁足铜鼎与鼎上铭文

西汉初年,随着造纸术的出现,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文字书写最主要的载体。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明清,纸张制作的册页书籍都是古籍的主流形态。与此同时,书法艺术融合执笔、运笔、结构、章法等技法,在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演变后,形成了独特、成熟的艺术体系。到这里就要问一问各位读者了,我们开篇提到的“宋体字”,属于篆、隶、楷、行、草的哪一种呢?

严格来说,哪一种都不是!宋体字其实是一种“印刷字体”。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大幅提升了书籍的生产效率。这其中,雕版印刷术大致出现在公元7世纪的隋末唐初。唐代雕版印刷时,通常先由书法家书写楷书,之后由刻工临刻,印刷出的书籍字体具有浓厚的书法气息。而到了宋代,雕版印刷开始进入黄金时代,书籍印刷数量巨大。为适应需求,宋代刻工对唐楷的字形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形成了笔画横细竖粗、横轻竖重,且笔画末端有修饰,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的“宋体字”。

图片

《高皇帝御制文集》

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

 吉林省图书馆藏

宋体字出现于宋代,成熟却在明代,所以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又称明朝体。上图为明嘉靖年间刻印的《高皇帝御制文集》,字体的结构笔画已是完全的宋体字。

宋体字的成熟,也代表着古籍字体从手写体向印刷体的转变,是我国书籍出版业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演进。诚然,宋体字可能没有唐代书法大家的临刻版本那么极具观赏性,但对于印刷来说更具“快速”“简便”“正规”的特点,因此成为明清时期书籍出版的“规范字”。下图为清雍正年间内府铜活字印本的《古今图书集成》,该书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仔细观察图片,找一找宋体字的特点吧!

图片

《古今图书集成》

清雍正四年(1726)内府铜活字印本

故宫博物院藏

时间到了现代,宋体字的字形特点仍适用于大规模出版需求,是现代化文字信息传播中使用率最高的字体之一。你今天在哪里阅读或使用到了宋体字呢?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吧!

上一篇: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河北博物院志愿者开展京津冀红色主题学习活动
下一篇:倒计时10天闭展 数字展厅上线“天下长安——唐代文物精品展”精彩不落幕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