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馆新闻 > 详情

穿越千年与邢瓷“面对面”

       

  本报讯(记者 尹雪松 黄蓥)“河北的邢瓷了不起,河北的历史文化了不起!”昨天,“穿越千年——大家解读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系列活动在河北省博物馆启动,首场讲座由河北省文研所研究员王会民围绕“邢窑与邢瓷”讲述河北灿烂辉煌的瓷器史,令在场的60多名市民听得心潮澎湃。
  “穿越千年——大家解读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系列活动由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主办,河北省博物馆和《燕赵晚报》承办,这也是省文物局组织的第六个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之一。
  在昨天的启动仪式上,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指出,河北文化遗产存量巨大,“‘大家解读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是为大众讲解我省考古新发现,不少内容是当今教科书都没有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在考古人和公众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普及文保常识、宣传燕赵文化作出积极贡献”。晚报总编辑刘云道在致辞中表示,“在晚报征集热心读者的过程中,有位女士说出了这次活动的宗旨,‘我们学过世界史,读过中国史,却偏偏对自己家乡——河北的历史知之不多。’每个河北人都该懂点家乡的历史。本次活动的举办,就是要让大众进一步了解河北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昨天的活动分为参观展览和专家讲座两个部分,很多市民都是有备而来,有的拿着录像机全程录像,有的拿着笔记本全程记录,生怕错过任何细节。活动结束后很多人仍不愿离去,围着本次的主讲人王会民问个没完。“感谢文物部门和晚报,策划了这么好的活动,让我们有机会补上河北史这门课,下次我们还会来。”很多市民如是说。
  另悉,本次系列活动总共将举行8到10场,接下来省内外考古专家还将为市民介绍《磁县壁画墓中的北朝世俗服饰》等文史知识。
    【现场】
  有现场:古墓还原很“震撼”
  走进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成果展现场,马上就能感受到主办方的用心。文字、图片、视频、现场模拟,主办方力图全方位为参观者介绍文物的全貌。“妈妈,你快过来,我自己不敢……”一个小男孩的呼喊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记者走近一看,展厅中间有个墓室复原景观,那个小男孩正趴在门框上,眼巴巴地等着自己的妈妈。记者走进小门,里面是一个圆形穹顶的封闭空间,灯光昏黄,四壁和顶部有着漂亮的壁画,立刻给人一种身在古墓的“震撼”感。原来这是磁县南来村宋代壁画墓的复原。大众一般很少能走进宋代古墓现场,在复原景观中转一圈,也是难得的经历。
  有专业:从“天子九鼎”到“卧虎藏龙”
  从参观文物展到听专家讲座,很多读者都是带着疑问来的,其中十岁半的赫淏琨小朋友无疑是最积极的一个。昨天上午,她跟妈妈早早来到活动现场,领到资料后,就先翻看了起来。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时,她站到最前排仔细地听着、看着。当介绍到先商遗址时,赫淏琨马上提问:“先商时是不是有了天子九鼎?”突如其来的问题让讲解员有些措手不及。
  专家讲座时,赫淏琨听得比很多大人还认真,到互动环节她第一个举起手,提的问题出人意料:“‘瓷’字上‘次’下‘瓦’,意思是陶瓷的硬度不如瓦吗?”现场一片笑声传来,主讲人王会民则认真地告诉小姑娘:“不是这个意思,‘瓷’字属于形声字,‘次’表音,‘瓦’表形。现代的工艺已经可以制作出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陶瓷。”
  记者发现参加活动的市民中堪称卧虎藏龙,问题都十分专业,“元代和唐代邢窑瓷器的釉面有什么区别”、“陶、瓷同窑是不是烧制温度一致”……一连串的问题问下来,在场不少专业人士都感慨:“大众水平真不一般,有些问题都超出了我们的专业范畴。”
  有收获:战国铜矛锋芒毕露
  记者在遇到尚先生时,他正在“南水北调展”现场对着汉代的青玉猪仔细揣摩,前看后看,“咚”的一声脑袋撞在了玻璃上。他告诉记者平时就爱看文史类图书,对文物非常感兴趣。尚先生一边揉着脑袋一边笑说:“距离还是有点远,只能看个大概。”
  记者与尚先生有着相同感受,最近一直在读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对战国时的兵器就特别留心。战国时“铁军”兴起,就是全套的铁质兵器代替了铜质兵器。昨天在文物展现场记者就看到了出土于邯郸林村墓群的铜矛,时隔两千余年,仍然寒光隐隐、锐气逼人。面对铜矛,依稀可以想见战国时的金戈铁马。
  有自豪:河北人很了不起
  晚报读者魏韫颉是全家总动员来参加本次活动的,“我和我妹妹两家,还有我们的父母,一共8口人,最小的是我儿子5岁,最大的是我父亲67岁。”平时他们家就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类文化讲座,“从晚报上看到这次活动,觉得特别好,大人孩子都愿意来”。魏女士的母亲刘淑琴则在活动结束后告诉记者,“我是天津人,搬到石家庄20多年了,以前跟外地人介绍河北都不知道说什么,其实河北好东西真多,这次听完讲座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河北邢瓷曾是世界第一。”
  有启发:文化需要传承
  来自平山温塘的84岁的李老先生和83岁的赵老太太专程让女儿陪着来看文物展。李老先生认真地端详着一面铜镜,又看了看说明,对身边的女儿说:“这是宋朝的东西啊,这都是我们的历史。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我们这代人有义务告诉下一代人,我们的历史是什么。”
  有渴望:带着瓷片听讲座
  讲座结束后,市民王先生还意犹未尽,围着专家又问了好几个问题。他背着的一个布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说里面是十几个瓷片,他觉得唐、宋、元等几个朝代的都有,拿过来是想让专家帮着断代,但是时间不允许,所以有些遗憾。他告诉记者:“我是搞建筑的,有时候工地会挖出瓷片,我就收集了起来。”
  【声音】
  谢飞(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这次都是亲临一线的考古领队为大众讲解文物常识。文化遗产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有权分享文化成果,“大家解读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系列活动就是让河北大众走近燕赵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享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精神食粮。
  王会民(河北省文研所研究员):从事田野考古多年,跟大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多,希望下次有更多的时间能跟大家做更细致的交流。
  读者:一件件文物真实地展示了古文明,佐证了燕赵文化,身为河北人更加骄傲和自豪。感谢广大文物工作者默默无闻的工作,让后人有了一个了解古人的渠道。
  读者:这个讲座让我对邢瓷的了解又深了一步,希望以后从多渠道多方面开办类似的讲座,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历史。
  读者:我会继续参加这个系列活动,全家总动员!
  邢台读者:我在邢台,无法到场聆听讲座,希望5月15日邢瓷讲座有视频。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李志华 摄
  【预告】
  5月22日上午,讲座:《磁县壁画墓中的北朝世俗服饰》,主讲人:河北省文研所张晓峥,地点:河北省博物馆。
  5月29日上午,讲座:《探寻商先民足迹》,主讲人:河北省文研所徐海峰,地点:河北省博物馆。
  有兴趣参加活动的市民可发邮件至:wyxw@sina.cn,或打电话至(0311)86049534、88629187报名,报名者请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

(转自石家庄新闻网) 

上一篇:2011年“国际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
下一篇:“穿越千年—大家解读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系列讲座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