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博新闻 > 详情

文明之光 互相映照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印象

4月1日,由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殿、博物馆及国家园林公共机构(以下简称“凡尔赛宫”)联合主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故宫文华殿开幕。

2023年4月,习近平主席和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宣布于2024年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共同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项目,“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以中法两国外交、文化和艺术交流为主题,通过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以及其他收藏机构的约200件文物精品,展现百年间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中国和法国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虽远隔千山万水, 但文化交流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北京的紫禁城和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历史上都曾是国家行政中心、宫廷生活场所、文化艺术荟萃之地,引领过各自国家的时代潮流。而今作为各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象征符号,彰显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以紫禁城和凡尔赛宫为中心,两国之间人员往来、思想交汇、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

龙与百合花的相遇

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标识,百合花是法国王室的标志,龙与百合花的相遇源于1688年。这一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国王数学家”到达北京,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正式开启了中法间的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中法之间的交往呈现出两国宫廷始终高度关注积极推进、以科学和艺术交流为主旨、以服务清宫的耶稣会士为沟通桥梁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与历史著作的西传,促成了法国近代汉学的诞生。

铜镀金表壳、中央用郁金香花围出圆形开光,开光处是一男性头像,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珐琅二针表盘,表盘中心描绘金色百合花图案,为法国王室标志;指针也是郁金香形状。打开机芯,可见摆轮保护罩上镂雕一条中国式五爪金龙。机芯夹板上有制作工匠的名款和产地,黑鲨鱼皮表套,皮套上用金钉镶嵌出团花图案。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怀表极有可能是路易十四赠送给康熙皇帝的礼物,为两位帝王之间交往的重要物证。


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 故宫博物院藏


1687年路易十四派传教士菲利普·阿弗里尔从马赛出发,通过陆路前往中国,回到法国后出版了《欧亚行记:探寻通往中国的新道路》,记述了路上的见闻,这本书在整个18世纪一直为人所传阅。展览中出现的这本为路易十四的旧藏,后传至路易十五之女。


2404051012523527122.jpg

《欧亚行记:探寻通往中国的新道路》 凡尔赛市立图书馆藏


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历史著作的翻译、传播,欧洲掀起中国热。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如伏尔泰等,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度解读,中西文化在碰撞中激荡出推进世界文明发展的思想火花,中国文化向世界贡献的智慧在中法交往中得到充分体现。

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

清代宫廷收藏中,来自法国的物品种类丰富,或来自两国交往的礼品,或来自传教士的贡献,或来自两国之间的贸易。同时,随着中法交往的不断深入,不乏清宫向法国定制物品的情形。 


2404051012534093718.jpg


壶身为黄色珐琅釉地上彩绘折枝菊花纹,四面凸起椭圆形菊瓣式开光,内饰彩釉大团菊纹。展厅中这一别致的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吸引着观众驻足观看,此壶底署“乾隆年制”款,并有工匠签名。壶盖沿内侧有金匠标章、巴黎地区征税标章、金属纯度标章戳印痕记,可确定为1783年在法国巴黎地区由金银器工匠Jean Daniel Doerffer制作金质胎体,珐琅画师Joseph Coteau烧制珐琅。此壶由粤海关画样后,送到法国制作,乾隆四十九年(1784)被送入清宫。

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款绕彩玻璃螺旋纹瓶,以白玻璃为胎,瓶口、瓶足以湖蓝色玻璃贴附。外壁用红、蓝两色玻璃液分别浇淋缠绕,同时旋转胎体,形成白底上红、蓝两色螺旋纹路盘旋的装饰效果,外底阴刻“乾隆年制”钱币式款。


乾隆款绕彩玻璃螺旋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玻璃融汇中西技艺,运用吹制、添色、雕刻、抛光等技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位于蚕池口(今西安门内)法国天主教堂旁边的清宫玻璃厂,自康熙三十五年建立始,法国传教士就参与其中,他们请求从法国玻璃厂中选派熟练玻璃匠来华,制作玻璃和玻璃镜。乾隆时期,在法国人纪文和汤执中参与下,发展新技术、创制新品种,清宫玻璃制作达到巅峰。

清宫内有诸多受到法国技艺影响或带有法国文化印记的器物,法国的钟表、油画、纺织品等成为清宫内艺术创作借鉴的对象。地理测绘、数学、医学、建筑等科学领域,珐琅、玻璃、绘画、版画等艺术领域也受到法国的深刻影响。

比例尺、直尺、矩尺、圆规、测角尺……三十余件各类仪器放置在绘图仪器盒内,这套绘图仪器为康熙时期由造办处将法国制和清宫自制仪器组合配套而成,盒内分上下两层,盒内另有铜镀金三角支架及蓝色珐琅水丞,水丞底部镌刻“康熙御制”款,整套仪器功能齐备,摆放有序,简单实用。


清宫收藏的科学仪器


中法两国深厚而精致的文化在紫禁城内密切互动,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新创意。

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

随着中西交往的深入,大量中国物品输送欧洲市场,诸多法国王室成员和政要成为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家。同时,法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物品进行装饰和改造,以适应自身的审美需求。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着法国的艺术风尚,对中国瓷器的仿制是法国“中国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成为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获取创作灵感的源泉,后者在诸多领域大量汲取中国元素。

器具内绘有中国风景人物,人物的面部和色彩衣服均以金边勾画,展览中这套“中国风”茶具由塞弗尔瓷器工场生产,包括托盘、三脚奶壶、茶壶、带盖糖罐、单柄杯和配套的茶碟。这套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成套瓷茶具现藏于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茶具很可能为1774年出售给路易十六,次年以600里弗尔购回,后又转让给路易十五之女,制作工匠雷科在茶具上用金色署了其姓氏。


2404051012553214140.jpg

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成套瓷茶具 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是中法宫廷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是法国王室及其宫廷对中国文化兴趣最为浓厚的时期。大量中国工艺品和书籍进入法国宫廷和贵族的收藏视野,引发了以凡尔赛宫为中心,波及欧洲的“中国风艺术”创作风潮。

展览中展出的路易十五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的“中国人厅”、天蓝地彩绘描金开光花果图潘趣碗、淡紫地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瓷蛋形瓶……


2404051012561096802.jpg

路易十五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的“中国人厅”


法国宫廷保存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物品以及法国本土创作的中国风艺术作品,成为了解此时期中法关系和艺术交流的重要物证。同时,在远隔万里之外的中国宫廷,自路易十四派出“国王数学家”来华以后,大量法国耶稣会士东来。很多法国人长期在此服务,他们对清代宫廷在科学、艺术、建筑、医学、地图编绘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乾隆末年。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

通过展览,追寻着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一百多年间中法往来交互的历史印迹,中国和法国虽远隔千山万水,在历史上却进行过持续不断地理解对方的尝试和文化交流的实践。他们彼此间的吸引,相互间的兴趣,一直深藏于历史记忆之中,令人回味无穷,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交流互鉴的佳话。



上一篇: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决赛在宁波举办
下一篇:河北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省级试点工作全面铺开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