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博新闻 > 详情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文物进出境展成民间外交“必选项”

光明网北京3月27日电(记者 李政葳)中国文物已成为最重要的中华文化符号。在27日举办的“文化遗产与文明交流互鉴”纪念宣传活动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五年来,文物进出境展览、文博场馆成为元首外交、双边外交、多边外交、民间外交的“重头戏”和“必选项”。

从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东罗马琉璃器”,到宁夏固原李贤夫妇墓记载希腊神话的“鎏金银壶”;从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到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它们既是实证文明交流互鉴的“活化石”,更是传承各国人民友谊的“催化剂”,搭建起了解彼此、走进彼此的文化通道。

“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不朽见证,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刘玉珠介绍,在文化遗产领域,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外文物保护工程、中外联合考古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金名片”“新亮点”;参与合作建立国际濒危文物“避难所”,与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深入开展交流合作,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刘玉珠表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中国参与援助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震后保护修复,开展柬埔寨吴哥和柏威夏“两地四处”文化遗产合作保护工程,中沙塞林港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

另外,刘玉珠还提到,文物进出境展览累计约400个,“华夏瑰宝展”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下考古培训初见成效。

国家文物局将立足文物资源和文化交融优势,加强多部门、多领域协作,凝聚各方共识,不断推进中国文物精品走出去,积极引进各国文物展览,主动承担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促进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合作,让文物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形象大使’和‘生力军’。”刘玉珠说。

(国家文物局)

上一篇:“那些年,我们遇到的鲁迅” 在廊坊博物馆开展
下一篇:“博物馆+旅游”新玩法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