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博新闻 > 详情

续写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

在展厅的一角,略微泛黄的书籍,记录着东方科学的相关论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本《写给大众的地理学》来自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是现存最古老的谈论东方科学的作品,表明罗马尼亚人的开放精神和对探索东方文明的强烈兴趣。

千年丝路,跨越古今。承载着不同国家历史记忆和文化信仰的文物,印证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丰富多样的交流,包括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宗教传播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等等。

与书籍一同展示的还有来自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柬埔寨、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蒙古、阿曼、波兰、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等12个国家博物馆的234件(套)文物。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如同一本难得的书,值得静静地欣赏和品味。

艺术无声的交流

阳光透过云层,打在浓密的森林和高耸的欧式建筑上,树丛中的中式凉亭隐约可见。这是约瑟夫·里希特约1811年所作的《从普瓦维的维斯图拉河沙洲看洽尔托雷斯基公园和宫殿》,来自波兰国家博物馆。

与欧洲经典建筑风格迥异的中式建筑,引起了波兰贵族的极大兴趣,尤其是在18、19世纪时。许多绘画和版画都描绘了隐秘在树林背后的东方建筑。

在18、19世纪的欧洲家具及室内装潢中,也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元素和工艺。波兰国家博物馆藏品中的座钟和柜子便是其中的精品,这些藏品也出现在展览中。

纹章瓷是一类特殊瓷器,上面绘有定制瓷器的贵族家族纹章,其造型和装饰迎合了欧洲人的趣味,即对彩色陶瓷的喜爱。展览中一个18世纪的瓷罐体现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流行,也反映出中国艺术家为迎合欧洲人的趣味而对艺术瓷器进行的改造。

实际上,数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已经成为波兰以及欧洲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来源。

两个玻璃器的碰面

一只浅绿色玻璃杯子,通透、细腻、轻薄,杯盏内部有很多气泡,口沿向外敞开,其下有圆形通体。杯盏表面有两条圆点线,圆点有所突起,上线上有11个圆点,下线上有10个圆点,蓝色圆点与底色形成对比,起到装饰效果,俗称“斑点杯”。这些圆点除了装饰作用外,还能防止拿杯子时滑落。它来自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制作于公元6世纪前后,是韩国1924年发掘的金铃冢出土的。

据专家介绍,这只杯子不是在新罗制作的,而是在西亚制作后经草原之路或丝绸之路流传的物品之一。

而另一只约公元1世纪的玻璃器来自斯洛文尼亚国家博物馆,莫克罗诺格出土。

玻璃制造工艺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时期,玻璃制造技术广泛传播,并成为罗马城邦的主要产业。早期古罗马人利用模具制作玻璃器皿,后来则改用吹制法。玻璃吹制技术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中期,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开始成熟,并在公元1世纪末占据了主导地位。成熟的玻璃制造工业使古罗马人能大量生产相对廉价的玻璃器,从而使很多人都能用上玻璃器。

两个玻璃器穿越时空,出现在了同一个展览中。它们正发生着某种关联。

贸易中的铜币

公元6世纪以来,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段有两个方向的路线:锡尔河和天山。丝绸之路上的塔拉兹、讹答剌、白水城和托希尔等城市是主要的贸易中心,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商人通过这些城市前往中亚以及俄罗斯和拜占庭。沿着这条道路,各种货物川流不息。艺术和宗教也通过这条道路向各地传播。

展览中的三枚公元7世纪讹答剌铜币,出土于哈萨克斯坦南部。

所有年份发行的讹答剌钱币均为同一型制。依据现存的可靠日期判断,这些钱币的发行年代从公元649年到662年,持续了大约13年时间。

那些沉船

沉船、港口与贸易品,是考古学家解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金钥匙。20世纪后半叶以来,沉船考古成果尤其令人瞩目,出人意料的水下考古发现层见叠出,如广东的“南海I号”(南宋)、韩国新安沉船(元代)和印尼的“黑石号”沉船(唐)等,这些水下考古新成果,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新篇章。

1987年在中国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南宋初期的沉船,被命名为“南海I号”,经过20多年的打捞和研究,“南海I号”出水瓷器达4000余件,包括德化窑、龙泉窑等名窑精品,诉说着中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大国的故事。

中国海域发现的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以泉州后渚沉船、“南海I号”和“华光礁一号”最有代表性,三者均属我国古代海洋贸易的高峰时期——宋元时期,发现地点恰在起航港、“放洋之地”和远洋航线上。从航向来看,“南海I号”与“华光礁一号”是从中国港口满载出海的商船,后渚沉船则是从东南亚归航泉州的海舶。

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叶形矛头、蒙古国家博物馆的带柄木碗、塔吉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的灰泥模型、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存贮器皿、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单把杯……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阿曼苏丹国国家博物馆的苏哈尔之狮、柬埔寨国家博物馆的铜鼓、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木雕狛犬、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唐三彩三足罐……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精美文物充分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明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品文物之美,鉴相知之谊。在历史的积淀中携手前行,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故事正在续写。(徐秀丽)

(国家文物局)

上一篇:斯洛文尼亚国家珍宝在西安展出
下一篇:“动与醒:五四新文化运动”展览在香港开幕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