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馆新闻 > 详情

“开卷有益 古籍新知”《文脉华章——冀藏古籍文化展》线上课程之二:过则勿惮改——趣谈书刀相关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而典籍则是文化传承重要的物质载体。《文脉华章——冀藏古籍文化展》于2025年6月26日在河北博物院开展,168种各类古籍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河博社会教育人员精心设计了“开卷有益 古籍新知”系列教育项目,包含线下活动与线上课程。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有错就改”,用《论语·学而》中孔子的原话说,就是“过则勿惮改”。那么,古人要怎么改正书写时犯的错误呢?今天咱们就从一件小小的文物——书刀谈起。

大家知道,长而窄的竹片或木片叫做简,较宽的叫做牍。当纸张还没有普及之时,人们把简牍用绳子编连成册,这就是早期的书籍形式。而书刀,就是古人专门用来削删简牍中文字的小刀。请看汉字中删除的“删”,其左边是用简牍编成的“册”,右边就是一把刀。汉代之前的古人管它叫做“削”,汉代人称为书刀。当不慎出现了刻写或书写错误时,古人会用书刀将错写的字迹、墨痕刮干净。另外,竹木简牍制作起来不容易,因此古人很珍惜它们,有时也会把用过的简牍重新削干净,去除上面的墨迹,重复使用,所以,书刀可以算是“古代的橡皮擦、涂改液”了吧。

根据满城汉墓考古发掘亲历者卢兆荫先生记述,刘胜墓金缕玉衣腰部左侧放置铁刀一把,这把铁刀有环首及错金纹饰,是为刊削简牍用的;窦绾墓镶玉漆棺内也出土了铁书刀,其制作精致,形体较小,共四十七件,分为两束,长度为15-18厘米,装饰考究;此外,窦绾漆奁内也放置了一束铁书刀。由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推断,这些出土书刀应该是刘胜夫妇生前使用或喜爱之物,因此才会随葬。中山靖王刘胜有作品《文木赋》和《闻乐对》传世,由这些出土的书刀,我们可以推想,他们夫妇二人或许都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吧。

图片

满城汉墓出土铜书刀

刚才提到,书刀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削”,我们今天的一些词语,都是从“削”衍生而来的。比如,人们在请他人审读、指正自己的文章时,会使用“斧削”一词;古代官员在写奏折时先写个草稿,在正式呈上奏折后,便将草稿销毁,称之为“削草”;到了唐代,纸已普遍使用,尽管不再用简牍,但文人们追求风雅,怀念古风,于是称废弃的草稿为“削稿”,等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千古名篇《陋室铭》中提到的“子云”,是汉代思想家、辞赋家扬雄的字。扬雄在《答刘歆书》一文中提到了一句话:“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后人由此总结出一个成语,叫“不刊之论”,这里的“刊”,指的是“刊削”,也就是用书刀刮去错字之意。“不刊之论”,指的是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者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古代办理文书、管理案牍的书吏们,是最离不开刀笔的,而使用笔和书刀也是书吏的专长,所以他们被称作“刀笔吏”。即使在普遍用纸的年代,这个代称也依旧流传。后来,代替不识字的人书写信件与状纸的讼师,也被称为“刀笔先生”。您可别小瞧这小小一把书刀,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助力者和见证者呢。

图片

满城汉墓出土铁书刀

开卷有益,古籍新知。本期线上课程就与您分享这么多吧,咱们下期不见不散。

上一篇:探秘多彩珐琅 传承吉祥古韵——河北博物院珐琅系列课程活动侧记
下一篇:三地联动推出主题线路 多彩活动丰富暑期生活 ——京津冀博物馆联合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