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馆新闻 > 详情

温故知新开卷有益 创新实践继往开来——“开卷有益 古籍新知”教育活动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而典籍则是文化传承重要的物质载体。然而研究古籍文献需要一定的学术素养,普通公众往往对其望而却步。如何让这些沉睡在库房中的文化瑰宝“活起来”?结合河北博物院暑期推出的《文脉华章——冀藏古籍文化展》,教育人员精心策划并实施了“开卷有益 古籍新知”系列教育活动,创新实践形式,引领参与者温故而知新,了解古籍的发展历程、版本收藏、分类导览等相关知识,让公众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古籍文化的魅力。

图片

一、探究书脉 溯源寻流

想讲清楚古籍之美,首先要让大家了解中华典籍“不拘一格”的发展历程,因此教育人员就以“探究书脉 溯源寻流”作为本活动的第一个主题:龟甲古拙、金石洗练,镌刻下古籍的原始形态;竹简木牍,编聚成篇,让古籍正式成为“册页”;纸张柔软、适合书写,于是各类载体渐渐收束于“纸”,纸张制作的书籍,也成为古籍的主流形态。这样的一“纸”故事,引得众多参与者出神地倾听,其后的“活字印刷”互动体验,更加点燃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开卷有益 古籍新知”教育活动,迎来了开门红。

图片

二、泛舟书海 琳琅大观

紧密结合展览内容,通过古籍文物引领参与者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古籍中有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坚毅,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睿智,有苏东坡‘诗酒趁年华’的洒脱,也有辛弃疾‘沙场秋点兵’的豪气……”通过教育人员的介绍,参与者在彩笺尺素中看到了中华匠人的奇技巧思,于古籍的字里行间寻找着往圣先贤的大道至理。悠悠千载,斯人已逝,但沉睡在典籍里的文字却仿佛“活”了起来,引人入胜。

沉浸式的观展让参与者意犹未尽,教育人员又“趁热打铁”,普及了古籍版本、装帧与收藏的基本知识,并对古籍四部分类法择要进行介绍。兴趣果然是最好的老师,略显深奥的内容竟被参与者“消化吸收”得干干净净,紧跟着的“线装书装帧DIY”体验活动,更是收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珍惜典籍、传承古籍文化的理念,就这样悄然在大家的心中生根、发芽。

图片

三、品味书香 温故知新

创新教育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线上教育内容,可以让更广大公众感受到古代典籍的文化内涵,助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员精心推出“开卷有益 古籍新知”系列线上教育课程,由浅入深,由古及今,用活泼又平实的语言,介绍古籍里的文化常识:以生活中的俗语“知错就改”关联古籍错讹修改工具——书刀;从孔子“韦编三绝”的学习精神谈到古籍常见的装帧形式;由今日的印刷体文字讲讲“宋体字”的形成与演变……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例,将被历史尘封的文化知识“唤醒”,教育人员兼顾文字的趣味性与知识的专业性,让线上教育课程真正为公众喜闻乐见。

古籍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博物馆和社会大众的协同努力。河北博物院的社会教育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创新性的教育设计,让沉睡的古籍焕发新的生命力,能够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既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今人面向未来的文化担当。

图片

上一篇:回望烽火岁月 感悟赤诚丹心 ——河北博物院举办“烽火映丹心”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
下一篇:追溯之旅 红色冀忆——探寻红色石家庄 河北博物院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