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12月4日至5日,由国家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指导,自治区文博院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0余家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和文博单位的代表和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等50余人与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文博院党组书记侯汉敏出席汇报会并讲话。
2019-2020年新疆稳步推进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实施,完成申报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29项,已实施27项,配合自治区惠民工程建设开展考古发掘24项;出土文物近1000余件(组);初步完成5部考古报告的整理与撰写工作。2019-2020年度是接续推进《新疆考古工作规划(2018-2022)》实施的关键之年,在人类起源、区域文化及社会发展进程、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项目方面成果丰硕。奇台石城子遗址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获2019年度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丝绸之路重大成果。此外,在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
汇报会上,来自8个单位的25位报告人就35个项目,包括27个主动性项目(涉及17个遗址)和7项基本建设考古项目,以及1项考古调查进行了交流汇报。
汇报会由自治区文博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范军主持。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卫东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2019-2020年新疆的考古工作。他表示,两个年度各项考古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了对遗址价值、文物内涵的认识,更为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文旅融合提供学术支撑。
闭幕式上,侯汉敏对国家文物局给予新疆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对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给予的援助表示感谢。她指出,新疆的文物遗址和考古成果是注释新疆“四史”最好的活字典,在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期盼参与新疆考古工作的单位多出成果、多带学生、讲好故事, 培养壮大考古队伍,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新疆考古的研究高地,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服务文化润疆大业。
宋新潮高度肯定了两年来新疆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他表示,“十三五”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积极落实《新疆考古工作规划》,以通天洞遗址、吉仁台沟口遗址、奎玉克协海尔古城和石城子遗址为代表的多个考古项目不断取得重要发现,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空白。他强调,要充分认识新疆考古工作的学术意义和重大社会政治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四点要求”为根本遵循,扎实做好考古发掘、整理、阐释;要注重多学科跨学科合作,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提升考古科研能力,不断取得新突破;要高质量高标准做好考古工作,探索适合新疆区域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要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依托高校培养新疆考古、中亚考古、丝绸之路研究等方面高层次人才,稳定壮大队伍;要注重考古成果发布和宣传,利用考古工地开展多样化的公众考古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治区文物局要尽快推动考古工作站建设,提升组织和保障能力,推动新疆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新疆考古成果报告会自2011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展示年度考古工作、增进学术交流合作、宣传新疆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新文)
(国家文物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