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开卷有益 古籍新知”《文脉华章——冀藏古籍文化展》线上课程之四:彩笺、尺素——说说古籍里的笺纸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而典籍则是文化传承重要的物质载体。《文脉华章——冀藏古籍文化展》于2025年6月26日在河北博物院开展,168种各类古籍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河博社会教育人员精心设计了“开卷有益 古籍新知”系列教育项目,包含线下活动与线上课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籍里的笺纸。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宋代晏殊在《踏莎行》所写的“彩笺”“尺素”就是古代信笺、笺纸的代称。古人择纸而书,用笺大有讲究,其形式风格、制作工艺、文本图像,无不透露着古籍的版本信息与时代文化。比如在本次展览中,就有一部记载晚清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赴法始末的手稿——《崇厚使法日记》。微黄的纸张上是红色的底格、绿色的梅花图案,版心下方印有清晰的三个字“飛雲閣”,它所使用的便是清代飞云阁(飛雲閣)的双色套印梅花笺。加之书签《泰西纪游》,署名及钤印中“信天翁”“鹤槎”“地山”“于谦”等崇厚的字、号,以及封皮上崇厚之子衡永的题签,多方考证下,研究者最终确认这套手稿为真本。
“笺”,本意是指狭小的竹片,阅读时系在竹简上做标记用,后来指代制作精美的纸,用来写信的称为信笺,用来题咏的称为诗笺。信笺出现的很早,在西晋傅咸《纸赋》中便有“鳞鸿附便,援笔飞书”的说法,它与 “尺素”“鱼传”等都是古人对信笺的代称。“尺素”原指小幅的丝织物,由于古人写信时多使用便于携带的丝织物,后来也代指信笺。这里还有一个典故“鱼传尺素”,源自汉乐府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鱼传”指鱼形的木制信封,后来还出现了用纸制作的形若鲤鱼的信封,甚至会在信封的正反两面都画上麟甲,称作“鲤鱼函”,即诗文中的“鱼函”“鱼书”。
最早的笺纸始于东晋,人们通过染色、涂布、砑光、套色印刷、拱花等工艺进行美化、装饰,形成多种形态和风格的笺纸。唐宋时,人们利用潢纸造砑的技艺将亭台楼阁、花鸟蔬果、隐逸仕女、钟鼎彝器等图案印于笺纸中,各种花纹装饰的诗笺应运而生,著名的“薛涛笺”便是唐代蜀笺中最为经典的一种。
得益于出版业的繁盛,明清两代笺纸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高潮,规模空前、技术完善、题材丰富,并出现了标志性出版物《萝轩变古笺》和《十竹斋笺谱》——不仅有知名制笺堂号刊印的精美笺纸作品,还有当时的名家为笺纸署名、作序。到清后期,除内府的宫笺、贡笺以外,南北各地区大小笺肆林立,染色笺、栏格笺、纹饰笺、金石博古笺、画笺……各色笺纸异彩纷呈。退出历史舞台后,散落在各公藏机构和收藏家的书斋内,成为颇具文献研究价值的稀世珍品。
《崇厚使法日记》所使用双色套印梅花笺,应是较为繁复的栏格笺,兼有纹饰笺的风格。兰格笺是存世量仅次于染色笺的一种,有单叶笺、折叠笺,以及本书使用的抄稿本用笺等。栏指边栏、界栏,如八行笺、十三行笺等;格是界格,有红、蓝、绿等不同颜色,稍微复杂一些的边框还印有“梅花”等套色图案。这种竖栏的样式,起初来源于唐代经卷,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而成为了笺纸样式的一种,深受文人墨客之喜爱,元代著名画家、诗人朱德润还为之写下了“玉肌均腻纷初干,淡淡空青印碧栏”的赞词。这种栏格笺,也因便于整齐美观和计算文字字数而影响深远,是我们熟悉的现代稿纸的样式雏形。
可见,一方小小的笺纸,亦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象征,融合图案、文字、技术于一体,展示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与艺术魅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