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博新闻 > 详情

记者手记 | 让文物故事成为日常生活寻常之景

某次休假旅行前,与友人安排行程,很自然提议将当地博物馆列入其中。友人一愣,略感惊讶,而后调侃道,“你这是职业病犯了吗?我们是去玩,不是去增长见识的。” 

我一时语塞,竟也被问倒了。时间仿佛一条大河,若以回忆作舟逆流回溯,自己是什么时候将“文博考古”列入日常生活的呢?或许是一趟与文物有关的出差,或许是一次亲身到访世界文化遗产,或许是对某位考古名家的采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已然与之结缘,任由其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带来沁人心脾的文化滋养。 

我参加工作的时间并不长,成为跑口记者的时间就更短。我为自己能更多且更深入地接触文博考古事业而感到庆幸。每一件出土文物都凝结着一段独特的历史,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注脚。就好比一台留声机,吟唱出古老的歌谣,每每亲耳聆听,都会深感幸运。同时,我也为自己直到这几年因为工作关系才对文博考古事业感兴趣而感到遗憾。如果能早些对其有所了解,我写出来的文章、发表出来的报道,不敢说能达到至真至美,但也定比如今更为详实专业。

因此,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也知晓责任之重。随着我国考古文博事业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如何将这些以往曲高和寡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向大众诉说,是我和同事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过去的一年,我们梳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的要点并做成图解;我们邀请单霁翔、王春法和苏伯民“客串”大学生的思政课老师;我们联手多个省份的博物馆通过馆藏文物解码文明之美……我们希望在大家点开人民网时,看到的不仅是图文消息,更是通过全媒体的力量,为普罗大众开辟更多认识文物、了解考古的渠道。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许多同仁们也都在各自的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无论是报刊杂志,或是影音视听,与考古文博相关的内容层出不穷、引人入胜。在新媒体平台上,不少文博单位亲自“下场”卖萌,有位考古爱好者亲手制作三星堆黄金面具收获千万观看,就连古装剧里女子出嫁时的凤冠霞帔都为网友津津乐道……我们聆听文物所蕴含的万千历史故事,并将其妆点今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探寻文物承载的灿烂文明,维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这些尝试、这些努力是否有一个具体目标?我们朝这个方向往前奔跑,又是否会有到达终点的那一天?我不知道。但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如果有人还被问到类似于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的时候,能笑着回答说——

“让文物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不是挺好的么?”


上一篇: 文博奋斗者正青春 | 杜康:潜心“博”“物”下功夫 打破局限求新知
下一篇:《简牍探中华》《寻古中国》《古韵新声》等重点节目片单 今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发布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