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记者手记 | 文物知道
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亮点不断,2022年,也是我职业生涯中亮点频出的一年。在2022年工作中,文物相关报道4次上人民日报头版,其中2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作为跑口记者,有幸能见证、记录文物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有荣焉。
文物领域之“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重大选题报道,成为文物报道的亮点。以往,人们总是觉得文物行业冷清、偏僻,但随着这些年文物工作的进展,文物领域成为热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新时代文物工作工作方针,都给文物工作提供了遵循,也给我们重点策划提供了思路。“总书记和我握过手”系列是人民日报开年策划,我们推荐了文物领域的代表樊锦诗。《走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回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见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通过樊锦诗对总书记5次握手,体现总书记对敦煌文化保护研究的关心关注,体现了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关爱关切,取得了很大的反响。在《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综述》一文的策划撰写中,我们和国家文物局密切配合,系统梳理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希望推动更全面把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工作规律,增强社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同时,文物报道也是微小精深,保护工作的精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身边事,都成为我关注的方面。今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我们策划推出博物馆整版报道,聚焦博物馆融入社会发展,融入人们的生活,为社会经济赋彩。策划采用通讯、侧记、言论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博物馆发展改革。社交媒体以《人民日报整版关注“博物馆”》为题,进行了转载报道。在革命文物方面,我们策划报道了3个人物,听他们讲述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在采写过程中,文章力争鲜活、生动,通过他们个体故事来传递红色文化的传播、传承。
2022年,也是记者工作方式发生变化的一年。和文物工作者少了面对面交流,却多了心与心的交流。文物工作相对艰苦、枯燥,但文物工作者却多少都有些浪漫情怀。我们关注着文物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着文物领域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情感,都成为了流淌的岁月,也成为我笔下的文字。
我还记得,有专家跟我说,正是因为文物不会说话,所以更需要好好对待它。青山常伴绿水,文物无声,但文物知道。这是文物工作的意义,也是文物报道的价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