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博新闻 > 详情

记者手记 | 变与不变

作为一名文物报道条线的老兵,记者经历了纸媒、网媒到现在的新媒体发展阶段,从写文字稿到拍照再到拍小视频,传播形式越来越丰富,但不变的是为读者讲好文物故事。

也是在去年,文物工作方针从16字变为22字,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到“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变的或许是工作方式方法,但不变的内核是文物人永远对文物的负责、对中华文明永续的担当和坚守。

从最开始“探方是什么?”的文物小白,到现在能勉力听下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工作汇报,记者浸淫在文物报道中获得不断成长。

犹记十多年前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每每行至满目疮痍之地,心中涌起强烈的痛惜;斯时正是中国城镇化改革愈演愈烈之际,不少文物遗存或许就这样消失在时代的车轮之下。但也正是经历过这样的事后追悔锥心,通过媒体的纸笔,让社会公众进一步认识到抢救和保护文物的急迫性,更让文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从探访“南海I号”现场考古发掘,到见证沉船入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浙江良渚从考古工地到遗址公园的建设,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从病害满身到金光再现,记者和文物人一起感动,“择一事,终一生”的不舍初心正是当代工匠精神的最好写照,也正是他(她)们,在新时代真正赋予“文物活起来”的生命。

中国新闻社是一家以服务海外华人为主要受众的外宣媒体,记者入选2022年度文物好新闻的稿件《专家:中国2 首次就海外流失文物行使管辖权具有高度示范价值》较好体现了这一特点。福建章公祖师肉身佛像流失海外备受关注,当福建省高级人民2 去年判决维持福建三明市中级人民2 一审关于荷兰藏家应返还章公祖师肉身佛像的判决时,自然成为当天的一个文物新闻热点。该稿也正是回应海内外华人的关切。事实上,海外文物回归祖国永远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记者也希望在这一题材上进行更深入的拓展。

每至年终总结,必会感叹蹉跎。回望2022年,囿于各种客观条件几乎没有出京。这对新闻采访来说必然是很大的遗憾。2021年泉州申遗成功之前的探访之旅,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古厝红墙、各方“神仙”,深厚多元的文化印迹与当地的酷暑阳光一同被拓印进脑海中,而在福州迎来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予我的回味则是在清凉空气中品尝胜利的美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期待2023年的“在路上”。


上一篇:跟随“文化年味儿” 到博物馆里过大年
下一篇:文物说新春 | 玉兔迎春!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