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博新闻 > 详情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澳门倡议》


海上丝绸之路是在公元前2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蒸汽动力取代风帆动力前的漫长时段里,古代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利用传统航海技术沟通世界中低纬度主要海域及沿海地带,开展多领域交流的海路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遍布的遗产,反映出长达两千年的古典风帆航海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之间积极而深远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在宗教信仰及建筑、生活习俗、生产技术等方面,展现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跨海交流,具有鲜明的历史、艺术、科学以及文化、社会和时代价值。

2022年11月16日至17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在中国澳门召开。我们,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葡萄牙、美国、孟加拉国等国家和地区,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遗产机构的代表,来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参会代表就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与价值、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等话题进入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形成了如下共识。

我们回顾,20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对话之路”项目,激发了国际层面对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概念和价值的认知。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2 》的发布,有力引导了大型文化线路的价值认知和联合申遗机制。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注入信心、提供借鉴。2017年在伦敦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国际专家研讨会,2019年在澳门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以及各国近年来陆续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会议,均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认为,在历史、考古、文物保护、人类学、社会学、城市研究、生态研究、海洋研究等领域,已形成了丰硕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提升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手段,不断革新的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海上丝绸之路未来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学术资源。

我们也看到,当前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对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价值认知不充分,遗产保护管理不系统,由城市扩张带来的人为冲击,由气候变化、海岸线变迁等自然因素带来的保护压力,都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面临保存危机。

因此,将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并加以妥善保护、有效管理、活化利用,将极大推动沿线各国家、族群、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守护属于全人类的海洋相关遗产。

为此,我们共同发出如下倡议:

第一,深化国际合作。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复杂交通网络,涉及的地理空间覆盖了大半个地球,关联着人类近两千年历程中多个特质鲜明的文明板块。今天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研究,也应该由全世界共同开拓。国家政府、学界、民间团体都能在其中发挥作用。

第二,夯实学术基础。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学术体系不断完善,构建对话交流平台,共享最新成果。解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建构海上丝绸之路整体价值论述,厘清海上丝绸之路各组成部分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推动申遗进程。鼓励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推动海丝概念性文件和主题研究,并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积极参与及提供技术指导,确定申报技术路线和操作框架,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遗产地申报世界遗产提供基础支撑。

第四,加强保护能力。联合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濒临消失的遗产;吸纳海洋学、环境学、气候学等自然学科最新成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变迁,开发使用高科技、环保的保护材料与方法。

第五,充实专业队伍。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带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的能力建设;尤其鼓励青年学者参与海丝保护发展事业,使相关研究和实践持续深入,紧跟时代发展。

第六,提升数字化水平。开展遗产信息数字化采集和分析,推进数字化档案建设,建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历史、人类学等研究文献数据库,搭建网络平台,推动资源共享。

第七,探索活化利用。增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活化利用水平,带动海丝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与社区更新,推动海丝价值推广、知识普及和精神引领,提升展览展示阐释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赋权当地社区参与遗产保护与管理,发掘保护传承传统知识,守护民间记忆。

我们期待,在共同价值框架下,通过形成广泛的研究与保护合力,为更多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福祉;以申报世界遗产为契机,推进面向全球海洋遗产的富有持续活力的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为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同谱写新的华章。


上一篇: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在澳门开幕
下一篇:海南召开文物工作会议 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冯飞分别作出批示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