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博新闻 > 详情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数字赋能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2307122234597945806.jpg

在“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华文明新活力”主题分享会上,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介绍了敦煌研究院深耕三十年之久的文物数字化技术,“数字敦煌”项目如今已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播方面结出累累硕果。

“敦煌莫高窟拥有内容丰富的壁画45000平方米,栩栩如生的彩塑20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谈及敦煌文物,丁晓宏如数家珍。敦煌石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但是受自然因素和游客量剧增双重影响,如何减缓文物的衰退,使文化遗产的全部信息和珍贵价值得到真实、全面的保存和延续成了敦煌文物工作者面对的紧迫现实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在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樊锦诗提议下,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探索采用计算机、摄影等高科技的方法永久保存敦煌石窟洞窟信息。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与研究,研发了一整套适合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关键技术。

“这套技术包括基于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的壁画二维数字化技术、基于激光扫描和结构光的彩塑三维重建技术,以及基于遥感测绘和倾斜摄影为主的大遗址数字化技术,并且规模化地实施了‘数字敦煌’项目。”丁晓宏详细介绍了“数字敦煌”项目的价值:一方面作为数字档案永久保存敦煌石窟信息,另一方面,为敦煌研究院的保护研究、美术临摹、考古测绘,以及旅游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通过对数字化资源深度的价值提炼,数字化团队策划呈现了一系列主要涵盖实景洞窟2 、高保真壁画、彩塑三维重建、沉浸式展示、虚拟漫游体验、多媒体节目等丰富展示内容,融合了科技、艺术、文化的综合性的数字敦煌展览。

基于“数字敦煌”的海量成果,这套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展。丁晓宏还向大家介绍了数字游览、开放素材库等最新技术成果,“结合华为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河图平台打造超感知影像,通过厘米级的空间识别技术,充分利用敦煌学研究成果、数字敦煌高精度壁画图像和洞窟三维模型,制作的虚拟数字内容与真实场景的三维坐标实时融合,实现了景区实景导览并创造出一种‘洞内内容洞外看,静态内容动态看’的全新洞窟数字游览方式;2022年12月,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公司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6500余份敦煌石窟高清数字资源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明确提出“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从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到“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上线后全世界用户足不出户领略敦煌文化,再到借数字化手段让海内外敦煌文物重聚、重塑、重现、重生的沉浸式线上文物互动展——“数字藏经洞”,经过多年努力,敦煌研究院正不断实现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上一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 探明“何以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下一篇: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知识图谱赋能展览展示创新

相关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北博物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Hebeimuseum ALL RIGHTS

冀ICP备11019299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429号

院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

咨询电话:(0311)9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