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一片甲骨惊天下
来自安阳殷墟的何毓灵从一块殷墟出土的3000多年的“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为始,讲述了一片甲骨如何惊艳天下。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体系,只有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文字沿用至今。
何毓灵介绍,殷墟已出土15万余片甲骨,单字约4500字,目前虽只破译了1500多字,但这些甲骨文把中华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
3000年历史风云,浸润着生活烟火气的古老甲骨文,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文字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超越了方言性和语言性,让14亿中华儿女血脉相连,也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何毓灵说。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100多年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我们能够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何毓灵坦言。
何毓灵认为,中国人自古就不缺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西方传入到中原地区的冶金术,经过夏代、商代早期、商代中期不断创新、突破,原本只能两块合范铸造扁平状铜器,变成了用模范法铸造青铜容器,如立体美观的青铜中柱盂,极似云南名吃“汽锅鸡”所用的锅;棱角分明的司母戊鼎与可爱的“亚长”牛尊,用“反差萌”击中了现代年轻人的心;还有与现代下水管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陶三通”,无不彰显着古人的“逆天”智慧。
甲骨文的研究仍任重而道远。“一个又一个字的破解,一代又一代人的钻研,哪怕成功破解一字,都可能激活背后蕴藏的古代世界。殷墟已发掘近百年,通过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触摸历史,这大概就是考古学的魅力。”何毓灵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衣裳屋宇愈发华美精致,起居住行更加便利智能,我们不再凭借龟甲的裂痕来决断疑事,但那些甲骨文记录下的历史,流淌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永远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心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